古诗词鉴赏的途径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词鉴赏的途径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切入点,即从体现诗词反映的季节或时间、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及反应诗人的感情倾向等三方面作为古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加上读者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简便快捷地鉴赏出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怀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途径 时令 景物 感情 鉴赏古诗词的前提是读懂,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物),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某种感情、道理、情趣)。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 1.从体现诗词反映的时令的词入手 把握诗词所描写的时令,对鉴赏诗词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这些词语有助于理解诗词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能体现季节或时间的词有:“宿”“暮”“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感知诗人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2.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入手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所表现的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所表现的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3.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入手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人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清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社,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酐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菊花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三类词语即可,没有必要非严格按照三类词的表意情形,肢解开鉴赏,而应该遵循“先分后合”的原则,就是先进行分项理解,而后合拢在一起进行整体理解。上文对白居易的《村夜》的鉴赏,就是依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的。 当然,在诗歌鉴赏时还会遇到许多不属于上面三个方面的词语,而在鉴赏诗歌时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词,上文的“安禅”“毒龙”若不理解,就无法准确理解《过香积寺》这首诗。诸如伯牙摔琴与知音难觅、孙仲谋与年青有为、贾谊与怀才不遇等直接表现诗人感情的典故,梅花的高洁、杜鹃的悲哀与纯洁、东篱的脱俗、白鹭的脱俗不羁、大雁的忧思之情羁旅之情等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在诗歌鉴赏时都必须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学语文资源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5f74f5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