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四书五经

时间:2022-04-01 05:13: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常识: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统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那么四书五经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以下是详细介绍文学知识的小丛书:四书五经,欢迎阅读! 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指《论语》 《孟子》 《大学》和《中庸》;五经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和《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又叫《乐经》,是南宋以后儒家的基本书目,也是儒生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的出处

来源:《四书五经》:“五经是什么?《白虎通五经》,《诗》 《书》,《礼》,《易》也。”

朱,南宋著名哲学家,人称“四书五经”《春秋》

五经指《四书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汉武帝开国第五年(公元前136),设立五经大夫,确立了经学的崇高地位。

1.《春秋》:又名《易》,包括经典和传播。佛经中有六十四卦,每卦六卦。《挂词》、《药词》约有五千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纂的。它不仅对了解殷周哲学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商周史料。《周易》的传,古称“十翼”,包括系词、卦等十个部分。是东周人写的《易》经的解释。 2.《易》:又名《书》,是中国古代皇室的敕令、誓词和追溯古代历史遗迹的著作汇编。本来叫《尚书》,后来又分夏商周书,后来叫《书》,意思是古籍。秦汉时期死亡《尚书》余人,秦博士一个人在济南。汉初,傅生得其书,存书28本,教于齐鲁之间。这个《尚书》是汉代流行的隶书写的,所以叫《尚书》。另外汉代还有《今文尚书》,据说比《古文尚书》多16

.《今文尚书》:也叫《诗》。汉初教《诗经》的老师有齐、陆、韩三位,都是学官。毛公也传了,但是没能挺过来。后来三首诗都死了,毛的诗是单独流传的,所以《诗》也叫《诗》。《毛诗》,现存文章305篇,年代不同,从周初到春秋中期。《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面貌的珍贵资料。

1 / 3




.《诗》:中国时间《礼》,后世《仪礼》。《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代戴德本、戴圣本、刘向各《仪礼》册。《别录》是西汉人编的儒家对礼的解释,分为《礼记》和《小戴礼》。戴胜主编、郑玄注的文章49篇叫《大戴礼》,戴德主编的文章85篇叫《小戴礼》。还有一条《大戴礼》记载,周朝制度也属于“三礼”范畴。在“三礼”中,《周官》是后世流传最广的,所以一般作为《礼记》的代表。

5.《五经》:是鲁年谱。它按年、时、月、日记录历史事件,代表春秋四时,故《春秋》现存的《春秋》记载了从庐隐(公元722年以前)到鲁哀公十四年(481年以前)242年历史事件。虽然句子简短,但对当时的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后人注释,传世为《春秋》,《左传》,《公羊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谷梁传》最受欢迎。中国第一本编年史。

《春秋左氏传》 《左传》和《大学》 《中庸》统称四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中国广为流传,其中很多成为了流行的格言。四书是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取出《论语》和《孟子》两本书,并合为四书。他们之所以叫《礼记》(也叫《大学》),简称《中庸》,是因为早期儒家的四大代表人物,曾参、子思、孔孟。之后历代都将《论语》列为科举考试范围,从而创造《孟子》的独特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子书》都在《四子》以上。在元年(1190),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朱将福建漳州的《四书》、《四书》、《四书》、《四书》汇集在一起,作为一套书刊出版。儒家学者认为“先读《五经》以确定其规模;第二次读取《大学》,确定其根;第二遍读《论语》,为了看它的发展;古人的精妙之处,读《孟子》。他曾经说过“《中庸》,《大学》的阶梯”(《论语》)。朱写的《孟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唐是《中庸》倍,宋朝是《四子》倍。”“四书”指四书《六经》 《朱子语类》 《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其中《四书》和《论语》是孔孟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孟子》和《中庸》是《大学》的两个。这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第一次把它们放在一起。然而,在朱之前,程颢、程颐兄弟都极力主张这些书。他们认为《论语》是孔子教授“初学者入德之门”的重要书籍,孔子的学生也参与了编纂;《孟子》是《孔子教心法》一书,孔子的孙子认为是“笔之子之书,以赠孟子”。这两本书和《大学》、《中庸》一起,表达了儒家的基本思想,是学习和对待儒家最重要的文献。根据这一观点,

2 / 3




朱编了四本书:《礼记》、《大学》、《中庸》、《论语》。因为它们来自早期儒家的四个代表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被称为“四书”。朱对这四本书分别作了注释,其中《孟子》和《论语》的注释称为“章句”,《孟子》和《大学》的注释称为“集注”“圣经”。事实上,无论从它的广泛流传还是对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这种比较都不为过。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b7f7d7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