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亟待关注的边缘化群体: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农民工”群体 [摘 要]虽然我们在实际工作与生活当中出现了“大学生农民工”这个词语,但却没有对“大学生农民工”群体进行概念界定。“大学生农民工”问题也确实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深刻问题。他们思想活跃,聚集度高,面临人生历程的重大过渡,面对社会变革、环境变化所体现的社会承受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处于一种极其脆弱和敏感的生存状态,容易引致各种事件。如果对“大学生农民工”不加以引导和干预,任由这些问题加以演变和积淀,就会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概念界定;引导策略 “大学生农民工”正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边缘化群体。目前,虽然“大学生农民工”只是高校大学毕业学生中的一个小群体,但他们日益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毕业以后就开始到处寻找着工作,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这批人在外出打工群体中占到很大比例。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目前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加之他们思想活跃,聚集度高,面临人生历程的重大过渡,面对社会变革、环境变化所体现的社会承受能力与预应力的缺乏,使他们处于一种极其脆弱和敏感的生存状态,容易引致各种事件。如果对“大学生农民工”不加以引导和干预,任由这些问题加以演变和积淀,就会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农民工”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引导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关于“大学生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虽然我们在实际工作与生活当中出现了“大学生农民工”这个词语,但却没有对“大学生农民工”群体进行概念界定。由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仍处在变动之中,各种群体尚未沉淀出明显的界限。[1]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说的“大学生农民工”,只是从侧面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的“形象性”说明。究竟怎样的人群才是“大学生农民工”群体,“大学生农民工”该如何定义呢? “大学生农民工”应该是一个包含很多指向的集合概念。从行为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社会感知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传统大学毕业学生有所不同,自认为不被他人和社会所认同的大学毕业学生。其表现形式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归属感不强,他们奔波于城乡之间,大多没有固定工作,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城市住房远无着落,饮食水平一般,类似于农民工的“漂移”生存状态。(2)社会经验缺乏,刚从学校毕业,或初入社会,对进入社会现实缺乏应有的准备,现实与理想差距往往较大。(3)心理承受状况差,他们多倾向于能展示知识价值的,或体力劳动量小的行业,但他们遇事心理承受力不足,受挫折时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及时发现,也易于解决,是可能且需要进行干预(教育、预防)的。(4)这一群体的形成原因与产生背景复杂,既与个体的主观因素(就业意向、预期薪酬、价值观念、技能水平等)有关,又受到客观因素(社会压力、就业机会、地理区位因素等)的影响。(5)生存压力大,表现为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险等难以覆盖。无或少存款,难以应对突发情况。在未来除面临就业压力外,还需分担家庭责任。因近几年人口比例失调,婚姻问题,特别是 男性,婚姻形式日趋严重。因而其可能有一定的问题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隐性的,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显性的,是有意的。但这种行为一定是带有某种目的性,施动者对于结果不是毫无察觉。 二、“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分析 “大学生农民工”既有大学毕业生的特征,又有农民工的共同性,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群体性。“大学生农民工”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年龄结构很轻,但又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所有有关活动及其结果,广泛触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体制、规范和组织状态。“大学生农民工”是青年当中最重要的特殊群体,他们具备高智商与高学历,却处于与农民工相似的经历,自身存在着被认为违反了特定的规范或期望的认知。这些认知是消极的,既不利于青年成长,又不利于社会进步。2.问题性。他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落差,这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消极的、不利的影响,对社会正常秩序有一定的影响。从越轨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农民工”的行为具有问题性,而其问题性具体又包括紊乱性、越轨性、失调性、病理性、冲突性等。3.标定性。“标定性”是指“大学生农民工”是被预先标定的,是人们尤其是社会管理者赋予一些大学毕业学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和身份,是人们对某些毕业学生所处境地的一种评价和态度。简言之,“大学生农民工”即为人们加以标签化的大学毕业生。这种称呼从学理上讲应是不带有“是非性”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是非性”的烙印,从而对这一群体存在误读和偏见。其科学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处于困境的大学毕业生”,是急需关怀和帮助的群体,是这值得全社会投以敬意,表示关注的群体。 三、对“大学生农民工”群体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农民工”问题确实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深刻问题,但只要认真思索,立足创新,完全可以缓解问题。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来说,要研究和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引导工作: 第一,关注大学生农民工的社会认识能力和政治态度。大学生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受过系统教育,亲身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曾经长期生活于校园之中,与社会既保持着一定距离,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方面关注面广,政治参与比较理性和谨慎,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时代感,当政治事件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相联系时,又会促使他们去关注社会、表达意愿。这种矛盾性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农民工的意愿表达应该坚持理性原则,并在法律范围之内进行,非理性的形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如果一味采取限制的方式既会妨碍他们合理情绪的抒发,也可能因此造成政治疏离感。 第二,关注大学生农民工的自我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标准。一般认为,当代青年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功利,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感缺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当代青年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他们享受着现代的城市生活,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但在思想深处依然保持着对自我、对家庭、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与责任感。因此,要多关注他们的个性化表达,引导其展示出合理的群体价值与行为。 第三,关注大学生农民工的组织方式和行为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已内化为青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的网络化生存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组织、行为方式,打破了地域、年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d607cd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