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读后感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解那些趋于平淡的日子 这一学期,我有幸了解到了张敏杰先生所著的《中国的婚姻与家庭》。这是一部语言精炼的概论性读物,该书详尽地展现了中国婚姻与家庭演变的脉络,由古及今,以小见大,透视剖析了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和文化,在把握历史变革大方向的同时,对细枝末节进行了深究。 没有对错的迁就和妥协,是价值的交换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可否认,真正自由的人会选择独身。书中提及,古时人们的婚姻受到阶级、地位、金钱的支配,放在今日也同样适用。现代的爱情和婚姻都是平等自愿的双向奔赴,但婚姻是长期的契约关系,是有人为你洗手做羹汤,是有人懂你的辛劳和不易,是有人陪你一起面对未知……在婚姻这座围城里,大家看到的是彼此最真实的模样。 古代婚姻,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联姻”、“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漫长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下,女子从父权再到夫权、男权,理所当然地接受了“附属物”的角色扮演,不论女子是否犯错,社会的指点都将降临在她们的身上。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对女子地位提出质疑的是所谓“过来人”的女子,换句话说,是女子本身。很显然,现代社会里的女子几乎都因为受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良好教育,一代代优秀的女性榜样,唤醒了其权利意识而勇敢争取自己的权益,但极其隐晦的刻板印象仍然根深蒂固。例如部分较为成功的男性,他们并不喜欢想要嫁入好人家的普通女性,潜意识中认为婚姻的首要门槛是“门当户对”,所以他们选择迎娶独立、有能力的成功女性,再把她们培养成自己理想的家庭主妇;抑或是在部分婚后的女性的认知里,婚姻等于归宿,便理所当然地将“养家糊口”的重担全权交至男方。 当我第一次看到封建社会中那些以《女诫》为蓝本的女教著作时,如《女学》、《女则》、《闺范》等,第一反应是惋惜和质疑,因为女子教化女子的方式,竟是说服她们包容男子不成熟的行为,而不是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细细想来,不迷信化的思想灌输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婚姻就像互补的两块拼图,也许一开始并不是严丝合缝的,但经过双方不断的迁就和妥协,也许是最优解。婚姻没有对错,本就是志趣相投的两个人,对彼此忠贞不贰,甘于付出而慢慢变得越来越好,这已经超越了情感的维度,是价值的交换,追求的是彼此利益的交汇点和平衡点,更趋同于分工和成全,而不仅是相濡以沫,将价值具量化,不为价值以外的东西买单。 万家灯火,总有盏灯留我 家庭是人类最初的课堂,除果腹之物外,还给予疲惫的心灵慰藉。萧伯纳说,“世界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有了浓浓的爱,有了絮絮的唠叨,有了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家庭已然不再是冰冷的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变得有温度、有人性。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论是共生共存的“大家”,还是血脉相连的“小家”,都会存在对关系聚合和公共利益的诉求,不同于婚姻的是,家庭关乎的不仅是两个人乃至两家人,而是道义维系下的一整个人际统一体。作者在描述史前家庭时,提及了汉字“家”的构成,“宀”和“豕”象征着房子底下一只猪,这是古时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憧憬。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每一代人总能分清“做事的地方”与“家”的区别,这便是情感纽带。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家谱即是一家一族的历史。”家谱于王侯将相家,所谓“正史”;家谱于寻常百姓家,即为族谱、宗谱。每一个家庭的存在都像是一本反复修订的书册,做到有谱可依而能追本溯源,世系图中的每一个图案、每一个符号,都是家风、家教、家训、家规的传承。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在敬老慈幼的家庭关系中,孝悌之子为国瑞,每一代人的身上都隐约有着前一辈人的缩影,这便是原生家庭,幸福的人总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缝补童年。无论走至何处,你都无可否认,你为人处世的原则,都将折射亲身经历过的少年时光。不单是这样,华人修谱,修的是天下人的谱,寻根问祖,明血脉,传遗训而不乱宗。美国学者曾将核心家庭的形成和解体归结为六个阶段,但在我看来,家庭制度的衰落、家庭政策的演变等,都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革新运动,人们对家庭的理解需要同不断更迭的时代相适应。国之本,是千千万万家;家之本,是祖祖辈辈、子子孙孙。 古往今来,离家的路千千万万,但回家的路只有一条,回首遥望的那一寸地方,是家中可亲的灯火。 爱而为之计深远 婚姻是家庭最初的纽带和分寸,而家庭是婚姻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家庭自婚姻始,婚姻自家庭续,两者并不对等,家庭是婚姻的产物。婚姻侧重于聆听潜在的情感和需求,而家庭侧重于解决复杂的琐事和关系,但二者的初衷都是爱,爱之深切,摸索经营之道而把彼此写入未来的日程里。 古代家庭不乏夫妻关系的佳话,李清照与赵明诚、赵孟頫与管道昇……再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不论是两情相悦还是民族联姻,余生的路从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选择适应才能更好地相知。婚姻与家庭不能割裂而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需要去扮演的角色,但这个角色不应是他人强加于你的,常怀感恩之心,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难处。古代大多封建家庭制度,极度清晰地划分了男子和女子各自的职责,一代又一代人的默认和纵容,终于让其走向没落。家庭不同于职场,那是你的友军,需要适度的倾诉和沟通。为人夫,为人妻,有可为也有可不为,不应试图改变对方或迷失自我;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姊妹,孝悌为先,后为礼义;为人父,为人母,不应为爱而牺牲本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不以爱之名道德绑架。有的婚姻举案齐眉,有的婚姻相敬如宾……有的家庭心存宽巷,有的家庭崇尚节俭……国有国风,家有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世,或坚强,或礼貌,或骨气,或恭亲,生生不息。 在滚滚的历史浪潮中,人们大多局限于“社会规范”所划分出的方寸之地,自然地将自己代入某一固定的社会属性,虽然我们的确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值得庆幸的是,不断被深究的历史带来了经验和教训,优秀的婚姻经营的门道和家庭教育的范本,正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传送至更多的人。新型的婚姻政策、观念,新型的家庭关系,同历史发展并行不悖,取古代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时代智慧和时代意义。 生活的本质是极其平淡的,多的是是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多的是是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学会理解而相对稳定。再次感谢中国传统文化这门选修课程,让我有机会通读相关著作,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碰撞,莫过于通晓而后创新。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变迁的总开关,真正美满和双赢的状态,不是付出和索取,而是获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e65c5bde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