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第1课时) 执教者:曹娴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学习树、石、云、瀑布的画法,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难点: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具有意境美的山水画作品。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演示古代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使学生对作品有较详细的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示学生思考: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二、深入教学 作者介绍: (1)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后居钱塘(今浙江 1 杭州),生卒年不详,系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之一。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特点是:简约的布局、遒硬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他善用斧劈皴,构图多取局部,高度剪裁,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来展现全景气氛,人称“马一角”。画面留出更多空白,造成空旷虚渺的环境氛围,形成南宋特有的山水画风格。存世代表作有《踏歌》、《水》、《华灯侍宴》等。 马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但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远、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这种运用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创造,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2)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用笔洗练,着重气韵,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意境深远。 (3)关山月(1912—2000),生于广东阳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本科。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先生学画。1939年在澳门、香港举办“抗战画展”,以后又在曲江、桂林、贵阳、成都、重庆展出。1943年沿河西走廊深入敦煌研究、临摹古代壁画。以后到南洋、井冈山、新疆等地写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不动便没有画”,故一直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a8646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