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作者:秦品华 来源:《教育》2016年第11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教育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促成因素有:第一是政治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取代了意识形态至上,成了整个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部分。第二是经济因素。市场经济使各国经济接轨的可行性大大提高,资金过剩要向全球寻找新市场,全球化成为它们的主要出路。第三是科技因素。新的通信技术使空前规模的资金流动成为可能,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从而各国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 经济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后,已不满足在国内学习,而要求到国外去学习。全球的信息同步,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 经济全球化要加强国际教育交流 当前,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因而教育也应全球化、国际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必须了解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教育要适应国际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要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 要迎接未来严峻的挑战,民族国家尤其应当保持自己教育的本土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教育必须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即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内在统一的关系,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一开始就是互为表里的。在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的二元对立中,如何能够做到既带有全球化的眼光主动适应、加入教育国际化的洪流,又能够保持民族国家教育的“文化独立性”,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以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为指导,正确把握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之间的“度”,以本土化为目标,以国际化为手段,保持一种胸怀开阔的批判理性。在此基础上,达到吸纳与扬弃基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础上的综合平衡,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不能代替国际化,也不能成为落后体制拒绝先进文化的理由;国际化也不能取消民族特色而排除本土化,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把握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因此,我国也要通过引进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内科技、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更新陈旧、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在我国,至今有人担心教育国际化会给我国教育带来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因此,就要正确把握好教育国际化趋势与本土化坚持之间的关系,本着“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拿来主义原则,把握好“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借鉴外国同行的经验,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制订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培养目标。比如以下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的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 要构建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我国在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上,比较重视专业性和系统性,这是必要的。但要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必须在课程结构上作较大的改革。第一,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第二,应在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第三,应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来讲学。 要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 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第一,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国只有加强交流和切磋,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第二,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 教育国际化包括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快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第七中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7565e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