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andererphy (diudiu, 信区: GengDu 标 题: 教育社会学课题组第二次小组讨论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10年05月09日23:33:0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时间:5月6日 6:30——8:00 地点:理教 参加人员:黄笛、柳智宇、李林芳、彭义来、徐艺峰、杨小斌、曹彦丽。 主持:黄笛 记录:曹彦丽 关键词:第二次小组讨论、确定题目。 一. 本次讨论,新加入徐艺峰、杨小斌二位同学。 二. 本次讨论由黄笛同学主持,以下是自由讨论时间。 彭义来:针对第一次讨论中“资源的配置情况”的题目,进一步阐述了“资源”的定义,确定调查对象为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调查不同的群体占有资源的不同情况。 李林芳:提出了新的观点。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成效比较关注。作为江苏省新课改后的第一批高考考生,对新课改的实施有直接感受。同时,认为新课改后的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仍旧存在很大问题,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并未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好课程上的准备。此外,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有很多不符合期待,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李林芳代同学发言:关注学生的身份认同,学生这一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学生这一群体所具有的权利与责任等。 柳智宇:结合数学系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同学们的普遍心态表现为冲突和矛盾,充满了焦虑感和不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人生成长中的诸多 迷茫,学校期待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矛盾。比如,有些同学沉迷于游戏,有些同学没有目标盲目考研、出国,这种选择其实都是一种逃避。 这次社会调查,就是通过调查同学们的诸种心态,剖析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尝试积极解决这种矛盾,为同学们的成长、人生规划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曹彦丽:简单介绍了《北京大学生存心态及其再生产》一书的写作框架。 徐艺峰: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谈起,认为每个新生在进入学校后都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指导不够、介入不够。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同学们缺少机会和途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黄笛:针对小徐提出的课程问题,做了补充。 杨小斌:介绍了国际关系学院的情况,从院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心态等方面都给予详尽的解释。 通过杨小斌同学和柳智宇同学对两个院系的介绍,我们发现,院系不同,同学们所遇到的困扰和心态也有所区别。这为我们寻找合适的调查样本提供了经验,拟选择物理系和中文系作为调查样本。 黄笛:总结。学生群体的人生目标、规划形成的原因?多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影响? 题目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向越来越集中,关于题目的确定,大家也畅所欲言,一些备选题目如下。 小徐:北大学生的自我建构 小柳:北大学生的人生定位与群体失落 小杨:“神”的失落:北大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a52eb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