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此如何在不改变原有传授知识及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是目前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一个相对于部属高校的概念,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充当教育举办者的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如下总体规定:“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组织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国标》也明确表示:“各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参考上述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定时,特别要在“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中和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有所取舍。”本项目认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责任和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科研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大,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职能取得快速进步,但服务社会的职能发挥得却明显不足。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自主创新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能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刘亚兴提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它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生成过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需要在校就读期间达到的实验实践能力;二是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硬性规定,但在学校提供的各种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而自发的自我完善、自我锻炼得到的实践能力。因此,通俗的可以理解为,实践型人才就是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它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和全过程的总和,它反映位于教育模式之下,具体教学方法之上这样一个区间的教育现象。 二、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人才需求广泛,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近年来在经济上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了需求端的结构性优化。以去产能激发新动能,有赖于行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随之带来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人才需求的改变。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向管理要效益也是当前国内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很广泛的,社会需求量也很大,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较高。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制造、金融、通信、房地产、互联网、零售、餐饮、旅游等工商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自主创业也成为很多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选择。 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中出国和考研的比例并不高,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的该专业也很热门,留给外国留学生的空位相对较少,因而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出国深造受阻。另一方面,由于专业限制,一般学校的MBA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几年以上的管理经验才能报考,而一般院校开设MBA课程的学费又比较高,这也是毕业生选择先就业的主要原因。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更多实践性的“软技能”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迅速升级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所以,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实践型人才基本载体和切入点,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市场认可、企业急需的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只有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情况中的问题,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是和经营战略制定还有内部行为管理相关的工作,要想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制定出正确的经营战略和内部行为管理制度,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质量。 (三)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基础薄弱 第一,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技能性不强,专业涉猎的面广且内容比较杂,缺乏针对性,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相比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而言,能力积累可能比专业知识还要重要,而能力的积累不是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就能提升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学容易产生各种挫败感,失去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的信心。 第二,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但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来自课堂课本和老师。学生缺少实践,因此很难真正体悟管理者所处的真实环境和进行对管理知识的真实体验。虽然,很多高校也进行实践教学,但很难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这种人才培养实践型特点不明显造成了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轨。许多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感到迷茫,或者在择业市场上频频受挫,最终只能低薪将就择业。 第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依据知识体系来构建的,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却缺乏如何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软能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硬技能”,更要具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学习创新等“软技能”,这些技能单纯的通过课堂讲授难以实现对学生“软技能”的培养,毕业后也很难达到社会的期望值。 第四,创新创业师资不充足。国内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医学、建筑学等古老专业实践教学起步晚,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所招聘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从教,优势在于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少具备管理实践经验与经历,较难掌握管理实践教学精髓,无法有效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实践思维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必要教育内容,但这类课程起步晚,创新创业教育分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很多高校都会开展创新创业课程,通过上课的形式约束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有关知识的学习,并且在期末的时候会进行相应的考核。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也开展了创新创业在线课程的观看活动,让学生在假期或者日常中观看线上的创新创业视频。通过企业家们自身创业过程和创业经验的讲解,学生能够对这些创业人物产生崇拜与共鸣,从而加深对创新创业理念的深入,不断完善自我实践型能力的规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9729fb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