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看修辞

时间:2022-03-26 20:4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中国的成语看修辞

成语(idioms)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面不能随意更换;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成语结构紧密,意义精辟,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特殊成分,也是该语言修辞手段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拥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并折射出东方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十分注重对事物的直观把握,语言表达具体生动,因此在汉语成语中有许多鲜明直观的形象,例如“遍体鳞伤”“风刀霜剑”“川流不息”“鳞次栉比”等。许多成语运用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既简练又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以下浅析成语与修辞的关系:

成语与修辞密切相关。

首先,成语是修辞活动的产物。《周易》说:“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双方要有“合作精神”。语言交际双方都有双向沟通情感和信息的良好愿望,组织或调整自己的话语,把交际活动进行下去。这就要求语言表达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于是人们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即修辞技巧的运用。这些修辞技巧有的十分精妙准确,后代人们一再模仿沿用,久而久之,就出现一批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词组或句子。成语就是其中沿用至今、具有特殊含义的固定词组。

其次,运用成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现象。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常常选用一些富于表现力的句式或语言材料。成语是一种既富于表现力又简洁通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被人们普遍使用。因此,从广义上说,“运用成语”也是一种修辞方式。 最后,成语是多种修辞方式运用的成果。成语的生成、构造或使用牵涉到许多修辞方式,系统研究成语,可以发现许多修辞方式的影子。例如:

一、明喻如大笔如椽光阴似箭门庭若市味同嚼蜡。这些成语中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是典型的明喻。

二、暗喻如“一字一珠”“枪林弹雨”。前者意为“一个字像树林,子弹像下雨,炮火异常密集”。成语中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是暗喻。

三、借喻如“冰消瓦解”“鳞次栉比”。前者以“冰的融化,瓦的分解”,比喻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后者以“鱼鳞的梳齿”比喻房屋等建筑物一幢接一幢排列着。成语中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是借喻。

四、对仗如“大刀阔斧”“深入浅出”。前者“大”对“阔”“刀”对“斧”,是近义词对仗;后者“深”对“浅”“入”对“出”,是反义词对仗。


五、对比 如“面善心恶”“先礼后兵”。前者说一个人“外表和善而内心险恶”;后者说对人“先讲道理,以礼相待,而后采取强硬手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排比 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四个字并列表示声音有时低,有时高,有时停顿,有时转折,节奏分明,和谐优美;后者四个字并列表示事情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应该分清主次,按序完成。

七、反复 如“高楼大厦”“鸿篇巨制”。前者“高楼”和“大厦”都是指高大的房子;后者“鸿篇”和“巨制”都是指大部头的作品。

八、映衬 如“沧海一粟”“千钧一发”。前者用“茫茫沧海”与“一粒粟子”相映衬,突出事物极小,微不足道;后者用“千钧之力”与“一根头发”相映衬,突出情况极其危急。 九、借代 如“椿萱并茂”“掌上明珠”。前者中的“椿”即椿树,代指父亲;“萱”即萱草,代指母亲。整个成语以“椿树和萱草都很茂盛”代指父母都很健康。后者以“明珠”代指“被宠爱的女孩”

十、夸张 如“排山倒海”“羊肠小道”。前者为了形容力量强,声势大,就夸张为可以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后者为了形容道路狭窄弯曲,就缩小夸张为“羊肠” 除了以上这十种还有其他很多种例如:国破家亡(互文)磨刀霍霍(摹状)白山黑水(借代)而立之年(割裂),阮囊羞涩(用典),老死沟壑(委婉),瓜字初分(隐语),逃()之夭夭(),关门大吉(反语)等。

研究修辞方式在成语中的运用,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51b8ebfab069dc5022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