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分享11——端午美文

时间:2022-05-24 10:1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端午美文】

艾蒿香里忆端午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这是我年少时就熟悉的诗句。转眼间,我远离故乡很多年了,每年端午节来临,我都会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期盼着与艾蒿再次相逢。

我的故乡地处中原腹地,那里没有大江大河,自然也没有锣鼓喧天的龙舟赛事。故乡的端午节,虽然没有江南的精彩,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进入农历五月,乡邻渐趋繁忙,大麦摇头,小麦泛黄,都等着收割上场。端午节的前两天,很多乡邻就在地里忙活了。劳作的空当儿,就互相询问着,端午艾准备好了吗?包粽子的糯米买了吗?因为这些都是每个庄户人家过端午节的必需品。记得端午这天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母亲会做很多事情,会踩着露珠去河畔采来艾叶,亲手挂在门楣上,用以驱邪,也会在端午这天,用艾叶煮水,盛在大盆里,让我们沐浴,用以防病。母亲说过,艾蒿在这个季节如果不及时采集,就会变老,失去药用价值。家乡艾蒿秆子笔直,很少有斜枝条,枝叶上面附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绒毛,叶片类似菊叶,泛着银光,透着油绿。叶片毛茸茸散发着一缕缕香味,使我心安,使我踏实,更使我愉悦。母亲会趁太阳没有出来之前,给我们带上她亲手做的香袋和小符。香袋是用七彩丝线和碎布缝制而成的,小巧精致,里面装着的就是剪碎了的艾叶,芳香无比。勤快的母亲,还要扎几个艾蒿笤帚,用来敲打床角旮旯,边打边说:“一年一个端午节,艾蒿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床头歇。”母亲做的符是用桃树枝和小青桃做成的,大小和香袋差不多。母亲会用七彩的丝线编成好看的丝绦系在我们的手踝和脚踝上,说是不怕蛇袭。这些民间的习俗,无非是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但这些事情做起来却很繁琐,所以母亲会提前几天就开始预备。

童年时,青青的艾蒿不仅是我们过端午节的必需品,艾叶干燥后,再用棉布缝制的袋子装好,放置在通风阴凉处。等到艾叶积攒的多了,是可以用作缝制枕头的。在冬日里,母亲


还会用艾蒿熬水,或加糖饮用暖胃,像吃中药一样,虽然苦涩,但饮后回味有甘;或盛在盆里泡脚。我记忆最深的也最喜欢的是冬日里母亲为我们兄妹烧来大盆艾蒿水泡脚。通常,把母亲煮透了的艾蒿连同汁倒在盆中,稍降温,再慢慢地将双脚放入,当艾蒿连同火热的艾蒿汁浸没脚背,浸漫到脚踝时,刹那间,一股热量从脚心传递上来,并向整个身体发散。一会儿,我的膝盖和背脊,乃至额头,沁出了微汗,全身发热,充满了惬意。泡脚后,晚上睡在被窝里全身热热乎乎,舒舒服服,至今记忆犹新。

浓浓艾蒿香,悠悠母爱情。现在,家乡的田野上仍有艾蒿,只是每年端午节前来采集艾蒿的人会很多,而我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从今往后,又有谁会在家乡给我悉心收藏药用价值很高的艾叶呢?

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 肖复兴

在我国古代,端午节又叫天中节,是个大节,同中秋、春节并称三大节日。如今,删繁就简,逐渐衍化成只是吃粽子了。

当然,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每个节日都会讲究不同的吃,所谓不时不食。端午节讲究它特有的吃食,也是应该的,只是不仅仅是吃粽子。

汪曾祺老先生在他的《端午节的鸭蛋》一文里说,在他的家乡高邮,端午节讲究吃“十二红”,其中一红,便是咸鸭蛋,咸鸭蛋黄油多,浸出红色。北京没有这个风俗。台湾作家张北海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侠隐》,专写老北京生活,其中有一章“端午节”,里面写到要吃上面刻着五毒图案的核桃酥,要喝雄黄酒,要吃樱桃和黑白桑葚。这是老北京的风俗。

不过,我小时候家里从来没有喝过雄黄酒,或是贵、或是少的缘故吧,我父亲都是买二锅头替代。小孩不能喝酒,一般用酒在脑门上涂个王字,或将酒抹在耳鼻处。刻有五毒图案的核桃酥,我也从来没见过,核桃酥很酥,很难在上面刻图案。倒是硬皮点心五毒饼,一直到现在稻香村都在卖。

端午节,正是樱桃和桑葚上市的时候。这些果品,连同粽子、五毒饼,都是要先做供品然后再吃的。其中重点要吃的是黑桑葚,《京都风俗记》里说:“食黑桑葚,夏月无食蝇之患。”


这是因为端午节一到,夏天就来了,蚊子苍蝇就来了,所谓五毒——蜈蚣、蝎子、壁虎、癞蛤蟆和蛇,开始出没骚扰,人们称为毒五月。端午节要吃桑葚等这些吃食,不像粽子为屈原而吃,而是有驱虫辟邪之意。所以,端午节传统的意义更在于辟邪避毒,其卫生方面的意义和由此引申的人生意义大于纪念意义。

除吃之外,端午节还有由来已久的民间祭祀的仪式,其中最普遍的是门前要插艾草和菖,门上要贴用朱砂在黄纸上绘制的钟馗和张天师的神符,目的也是为辟邪。清诗说:“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说是连来要账的债主一见这神符都不敢进门来了。所以,端午节中午过后,粽子等食品吃过之后,神符要揭掉,艾草、菖蒲统统要丢到大门之外的当街上,这叫“扔灾”。

同春节讲究吃年夜饭不一样,端午节讲究中午过,说是午前避毒。在老北京,特别讲究端午节这一天中午之前到城南的金鱼池和天坛去。

到金鱼池,是为买小金鱼以辟邪。《北平风物类征》引《燕京游览志》说:“都人入夏到端午,结篷列肆,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以为愉快。”可见阵势的热闹不亚于春节的庙会。 《北平风物类征》又引《燕京杂记》等书不止一处说:“五月五日,多集天坛。”“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京师多重午节,天坛游人极盛。”连宫中的大臣都特意请假到天坛来聚会。清诗有曰:“赤日中天万户动,椶藤清道骑官从。”可谓气派。

在老北京,端午节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门,正是石榴花放火红之时,无论出阁的大女儿,还是待字闺中的小女儿,都要在发边簪一朵火红的石榴花。如今,这一传统已经没有,只有那时诗的记载:“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新。”角黍,就是粽子。 在老北京,还有剪纸、折纸,或綵绒、编草,做成虎或蝠的形状,还是为驱邪祈福。其中最简单的是用黑白黄红绿五种颜色的细线编成的线绳,旧书上说是“可避鬼,不染瘟”,还给它起了个好听文雅的名字“长命缕”。一般老百姓都叫它五色线。所谓五色,对应的是五毒。这五色线,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垂于头发间,依然是为驱赶五毒,平安祈福。我小时候过端午节,这种五色线最为流行。因为它简便,又不用花什么钱。常常是我姐姐从母亲绣花的彩线中抽出几缕,编成麻花状的五色线,系在我的手脖子上。

这种五色线,不仅北京,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流行。去年端午节前夕,我去郑州,返回北京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9d6c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