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浅议冯唐译《飞鸟集》对当代译者的启发

时间:2022-07-23 07:1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书心得——浅议冯唐译《飞鸟集》对当

代译者的启发

2015年冯唐译《飞鸟集》问世,如同很多再版或者改编翻拍的文学作品一样,一经出版受到各路媒体和评论者的口诛笔伐.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1.冯唐的个人笔法凸显,个人主义强烈,译者主体性过强.2.相较于郑振铎译本,部分遣词有倾""之嫌.3.过于强调押韵,以致不信.因此概括而言冯唐译《飞鸟集》不信不雅.尽管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然而冯唐已是挣脱镣铐飞舞.在此文中冯唐译《飞鸟集》简称冯译,郑振铎译《飞鸟集》简称郑译,以便后文对比.对此笔者认为,翻译作品是跨语,跨文化的产物,译者往往难以避免有失当之处,然而冯译本确实有多处可以给当代的译者带来启发.

1 冯译与郑译对比

郑译处新文化运动时期,汉语处于文言向白话过渡阶段."五四时期,文人志士认为救国需先救民,最好的教育工具是文学"郑译中便有一例明确体现:

1

Men are cruel, but Man is kind. 郑译为:独夫们是凶暴的,但人民是善良的. 此种译法强烈表达了郑译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倾向.这种译法,明显是受到了当时时代潮流的影响,但是如果从语法角度细究,此译则并非完美.再来看一个冯译的例子:原文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其中冯唐的一种翻译风格,贴近中国古体诗,更整洁一些,译文:夏日飞鸟 我窗鸣叫 敛歌而消 秋天黄叶 无翼无啸 坠地而憔.而他的另一种


翻译风格则更贴近现代诗,更缭绕.译文为:夏日的飞鸟来到我窗前 歌笑 翩跹 在我眼前 秋天的黄叶一直在窗前 无歌 无笑 无翩跹 坠落在我眼前

"斟酌再三,选择了后一种作为翻译《飞鸟集》的整体风格.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是现代了."

2

从冯唐的翻译选择看来,他的译法,更符合诗歌长期发展以来的读

者审美倾向,也是顺势而动之举,同时力求在翻译中不伤诗意,诗境.

2 译者主体性体现

很多批评者认为,冯译个人风格过于强烈,在其译《飞鸟集》中可以看出其影.在传统的翻译观中,强调译者的隐身.然而冯唐却反其到而行.将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飞鸟集》于1916年出版,1919年于我国出现译介高,截止到冯译之前,已存在多种不同的译本,若非对原有经典译本有观念不一之,冯译本便是效仿前人,拾人牙慧而已了.

很多人认为过强的个人风格的原因是由于冯唐个人缺乏翻译的理论知识,乏翻译功底所致.此点笔者难以苟同,翻译并非翻译家所专属,正如五四时期,外国文化的广泛传入,是由大量的我国的文学作者进行翻译,巨擘如鲁迅,胡适,郭沫若等多不胜数.正所谓文脉相通,在汉语言运用的巨大造诣,是进行中英双语转换的必要条件.还有特例清末林纾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译出非凡之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其后更是译作颇丰,亦被尊为译界的泰山北斗.由此可见,对于目的语的掌握功力,才是作为译者的真正法宝.

冯唐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了归化的策略,意译的方法,十分强调诗歌的韵律.与郑译文采用异化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正如上文所提,郑希望欧化的语言风格会促进民智觉醒,促进汉语言的改良.如今文化自信已然深固民心,文化无优劣


之分,语言则更无高下之别,现代汉语的创作可以说是正当时.冯唐对于韵律的追,一例可知:

:The hurricane seeks the shortest road by the no road,and suddenly ends its search in the nowhere.

译文:台风在无路之路,走最便捷的近路,止于最荒芜之处.

由此可见,现代的格律诗意跃然纸上.冯唐本人言"我固执地认为,诗应该押韵.诗不押韵,就像姑娘没头发一样别扭.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我决定,我的译本尽全力押韵.翻译过程中发现,这个决定耗掉了我大量精力,翻译中一半的时间是在寻找最佳的押韵."冯唐在翻译的过程中,确实全篇坚持"押韵"的诗学主张,让《飞鸟集》更有中国律诗的味道.

3 对当代译者的启发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冯唐作为译者,首先他也应是原作的读者,《飞鸟集》的文风一向冠以清新隽永,富含哲思的风格,然而在其笔下却被注入了更多的"荷尔蒙",这种大胆突破的精神是值得当代译者学习的,就翻译目的论而言,译者未必需要隐身,同时对外国文学译介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适当采取归化策略,容易得到读者认同,葛浩文对于莫言作品的翻译便是最成功的案例.

对于冯译部分内容被批评尺度过大,对于此部分内容对于面向年幼读者的出版物可适度删减.对于文化大爆炸背景下的今天,我们应该相信,读者会对不同作,不同的译著有着个人的鉴赏力和识别力.作为译者,跨文化的背景应该为我们带来更加宽阔的胸襟,更具层次的文学审美观念,不应顽守桎梏,甚至偏听偏信.正去体会作者,坚信"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此也会给自身的创作增添巨大的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236f667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