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唐诗《柳》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商隐唐诗《柳》 《柳》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写 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 眼前的柳上来。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⑴,乐游春苑断肠天⑵。 如何肯到清秋日(3),已带斜阳乂带蝉⑷! 【注释】 ⑴东风:指春风。唐《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 晖。”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 郊。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⑶肯到:会到。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⑷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 含风树满川。” 【白话译文】 曾经追逐过春风飘拂着轻歌曼舞的酒筵,在京城的游苑里,在断肠销魂的 春天。 怎么会这样地待到了清秋的日子,已经带来了西下的斜阳,乂带来凄切的 寒蝉。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 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儿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 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 刚刚病故,自己不久乂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 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赏析】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 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 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 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 “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乂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 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 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 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 “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 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乂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 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只游 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 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乂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 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乂当斜阳,环境更加凄 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 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 的“逐”字一样,乂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 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乂是感叹,同时乂是转折。“肯”字或释为 “会”(见张相《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 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乂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 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 “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 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岀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 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 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 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乂 带”,更是层层推进。 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 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一、 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 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 “逐”字,把柳人格化。再 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 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 无痕。第三句一个“肯”字乂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 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乂带蝉”,这一反,却 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二、 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 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 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 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 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 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 虚词的妙用。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 乂。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 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 “如何J “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 和“乂”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乂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 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 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四、 象征的运用。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 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 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 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 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 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 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乂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 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cfad44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