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七上语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堂笔记

时间:2023-03-19 09:31: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二)写作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 (三)课文分析 1.意象:

①“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 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啼声哀切,常代表伤感。 ③“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2.修辞方法:“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表现手法:

①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起,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③想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想象,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④用典。“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伤感


的氛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30038ba6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