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中的幽默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中的幽默现象 【关键词】语言幽默;社会语言学;语义脚本理论 幽默,源于拉丁语中的“humour”。中文译名是于上个世纪20年代林语堂先生的《论幽默的译名》一书中。它是从英语单词“humor” 音译过来的。而幽默的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具魅力,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有着非常特殊的语用效果。幽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也因为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幽默变的有趣起来。它是人类特有的综合语言的一种能力。幽默也是一个具有渊源历史的课题,最早提出幽默理论是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并在以后的不断的进行修正和发展。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言语幽默表层的语言技巧、深层的话语结构、幽默生成的心理背景及社会功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人类幽默的创造和传达大多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语言幽默不仅可以给生活以色彩,更是一种攻击、批判和质疑的方式。对于幽默语言的研究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于语言幽默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旨在解释和说明语言实践使用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行业、年龄、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来分析幽默语言与社会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1 言语幽默的理论基础 从早期对于言语幽默的研究,使得言语幽默很早以来产生了众多的理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传统的西方三大幽默理论:优越论、宽慰论以及乖讹论。到了近代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言语幽默理论的策略问题,言语幽默行为的参与角色,以及言语幽默所反映的社会特性等。 Raskin于1985年首先提出了语义脚本理论。后来由于对于语言幽默的解释能力的不够充分,Raskin又同Attardo一起完善了这个理论,将其扩展成为言语幽默的一般理论。语义脚本论是基于语言学的幽默理论,是不协调幽默理论在语言领域的体现。正如Palmer指出“任何事物本身并不幽默,幽默只存在于接受者的认知过程”。这句话再次的强调了在言语幽默产生的过程中接受者的自身背景或者我们可以说社会背景就变的极为重要了。幽默言语的接受者根据自己身的行业、年龄、社会地位、心理状况以及所熟知的1 社会现象来理解言语幽默的发出这的意图。我们说一般的言语幽默都是有两部分组成:铺垫部分和幽默的触发点。铺垫部分一般是一种直接的设想而忽略另有隐情。铺垫部分设置的情景看起来颇为正常,触发点看上去紧合上文,可是真正的意图却在于引发一种偏离的解释。幽默的效果产生于在可选择中那个未被预料的却作为正确的解释出现在触发点中。触发点从字面的意思上扭转我们从铺垫中的预期,使得我们开始注意到未被预料的事情。大多是时候幽默的效果就产生于当接受者意识到并接受这些不协调,并使得幽默的言语变成某种无害的冒犯。相反如果当接受者意识到语言上的触发点冒犯到了自己,幽默效果就会荡然无存。 2 社会语言学与言语幽默的形成关系 2.1 行业差异对于语言幽默 由于人们从事的行业不同,人们会根据自己行业特点和行业习惯,就本行业的工作性质产生相应的语言幽默。 例:某天一哥们急着去上班,坐着9路公交车就走了。 走着一半司机猛刹车,说:“坏了!” 旁边一哥们说:“咋啦?” 司机说:“丫的,开错路线了,我是开6路公交车的,今天来给9路公交车的伙计顶一天班。” 公交车司机根据其身份叙说的一个令接受者无奈并觉得可笑的事实。司机的此种行为如果不是因为与职业相关,就产生不了幽默的效果。 2.2 年龄差异与语言幽默 例:老师问小明:“长大以后干什么?” 小明说:“我要赚大钱,然后开个榨油厂,榨很多的好油再倒到地沟里,让小朋友们以后吃到放心的地沟油!” 老师:“……” 例子中的孩子由于天真、无知的特点才说出了令人发笑的言语,如果两个人说话的内容颠倒一下可能就达不到幽默的效果,反倒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所以言语幽默有时候也与年龄差异有关。 2.3 社会地位的差异与幽默 明明在上课睡觉,被数学老师发现。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758df9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