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术语辨析

时间:2022-09-19 18:1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歌鉴赏术语辨析

《诗歌鉴赏术语辨析》

张著老师讲座稿2016.05.06

周报各位老师好,主持人好。 谢谢郭老师的邀请。

今天我将就“诗歌鉴赏中学生易混淆的概念”这个话题和老师们聊聊。这些知识对老师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学生而言则“学练三年,困惑三年”,即使马上要高考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下笔就错或无从下笔。

以下有些辨析是因教学需要而绝对化表达,是为圈定学生思维的,不严谨的地方,请海涵。

1、景与情的关系,我们是通过找到景物描写的“修饰语”来“揣测”诗人真实意图的。景物描写直接透露“表面情感”,继而“推测”“隐含情感”,读理解时两种情感缺一不可。

2、“比兴”是以“写景”为载体来表达感情的手法,它与一般景物不同的是,用来“比兴”的景物形象与即将出场的主人公形象一致。

3“直接抒情”是直接表明爱憎情绪的抒情,景、物、人是内容,“间接抒情”是通过写景或者托物或者用典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景、物、人是手段。

4、观点态度一般是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句得出,直接抒情处要注意“反讽”“反语”的辨认,即联系整首作品,有时真实感情与直接抒情的表面意义相反;间接抒情要注意从“写景(意境)“写典(结合注释看典故特征)“写人(动作神态)”句子处得出结论。

5、可以用来比较阅读的几组概念需要掌握:①白描与细描与叙述:无修饰的刻画与有修饰的刻画与记录事件过程、②实写与虚写:眼前景象与回忆过去景象或展望未来景象、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④以景结情与卒章显志、⑤乐景乐情悲景悲情与乐景哀情⑥对比与衬托⑦比喻与拟人⑧先点后染与先染后点

在第5点里,学生对“回忆过去真实的事情”非常不解,只要是真实的,学生会认为是“实写”,而不会管时态的问题。而点染和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点”正好是颠倒的,当涉及到点染的具体分析时会出错。术语单独来看,学生是可以知道的,尤其是在“专题练习”的时候,但是综合卷一出,学生会直接懵掉,因为很多概念是接近的,甚至只是“差一点点”的同性质的。

6、铺垫与伏笔:“铺垫”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它是主要情节的基石,具有突出主要人物、事件,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等作用,它的目的在于“衬托”“铺垫”与“结果”是可分的;“伏笔”是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使读者在阅读到重大情节变化时不会感到疑惑却会恍然大悟,它的目的在于“照应”“伏笔”与“结果”是一体的。

因为小说阅读,老师在讲解这个概念的时候,本身就把它们当作“同义词”来说。要分的。

“铺垫”与“结果”是可以拆开的,而“伏笔”与“结果”是一体的,必须保持一致,失去照应的伏笔是失败的,也就无所谓伏笔了。在小说中,如果是一段写景,那写景可以认为是在为人物出场“铺垫”,但不会是埋下伏笔。埋下伏笔的写景应该是这样的写景:《雷雨》中后花园电闪雷鸣,电线杆倒地上了。后来四风冲出去,触电身亡。

诗歌中的铺垫,就是大多数的写景句。只是我们习惯叫它们“渲染”“衬托”

1 / 3


诗歌鉴赏术语辨析

借景抒情的“景”基本上都是在“铺垫”,在酝酿情绪。只有极少数纯写景的诗歌例外。

7、卒章显志与普通结尾抒情的区别在于:诗词在卒章显志的句子之前全部是在写景或记事,这个景色或事件所渲染或描写的内容与“感情”不相干或完全相反,卒章显志有“反转”的意味。而普通结尾抒情是“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地抒情,情与景是保持一致的。

卒章显志是初学者不会想到的概念,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到卒章显志后,他会情不自禁地将所有“尾联用了什么手法”的题都用“卒章显志”回答。

不是完全不相干,这相干与否是语义上的,但是情感保持一致。

比如《发临洮》(岑参),前三联虚写临洮那地方环境险恶,按照这样的景写下来,情感就应该是“不喜欢那个地方”,“我去那里简直是自虐”。然而,尾联却写“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那这里就是卒章显志,为什么会更显报国之情呢,因为人之常情是不去那个地方的,但是还是离家去,就是因为报国之情占据了上风。因为此处卒章显志,更显情怀。

卒章显志与普通情感结尾抒情,指的是结构作用。不是手法的指认。卒章显志在古诗词中,往往情景不交融。

8、景的作用大致可分为:①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②比兴,引出他物③抒情。一首诗的感情是复杂的,首联的景物描写不是为所有的感情奠定的,必须明确指出为哪一种情感奠定基调。

在第8点中,学生并非对景的作用不了解,而是对“为哪一种情感”奠定基调无从作答,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泛泛而谈,用空洞的“为后文奠定感情基调”搪塞过去。无法结合诗句分析。

9拟人与比喻(以物喻人)的区别:被拟人的主体是物,它临时具有了“仅有人”能有的特征。比喻也可以发生在物与人之间,物与人具有相似性,但是物仍然是当作物来写,不具备人的特征。看似极其简单的两个概念,但是当它们在内容上有交集的时候,学生就不能正确辨认了。比如说,苹果像人的脸一样圆,学生就会认为是拟人。尤其是涉及到兰花在幽谷独自开之类的,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10比喻、比兴和象征:比喻和比兴均可发生在有相似点的物与物之间或者物与人之间,但是比兴的目的不在于指出相似性,而是在于借助一事物引起所要歌咏的另一物或另一人。这“另一物或另一人”是必须在比兴句后面出现的,如果不出现,就变成象征了。

11、比喻、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创作者与读者强加的或者社会习俗导致的。托物言志:运用了比喻(拟人、比兴、象征)手法,描摹“某一”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表达情感。在比喻和象征之间,学生的摇摆性是最大的。如果仅就一联一句而论,当然会是比喻,但是诗歌从来就是整体阅读,象征就容易被忽视了。(好在很多答案给的是比喻象征都对)

12炼字的字处于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多数是动词或者动词化的形容词,们都具有多义性。分析的时候,不可越过“本体形象刻画更鲜明”的步骤。直接分析到感情是错误的。可在分析完本体形象后,再提及感情(在同一组题中的第2题如果问情感,那么此处感情则可以忽略不写)。

2 / 3


诗歌鉴赏术语辨析

双关因为不在大纲要求掌握的范围之内,所以,学生不会很纠结这个。 象征是创作者与读者强加的或者社会习俗导致的。比如月亮乌鸦等 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学双关是在广告宣传语语言表达题里训练的,所以,他们在做诗歌鉴赏时很少考虑双关。——这或许是因祸得福了。。。

象征是固化了的特殊意象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身并不具有双关,它需要结合上阕来理解。有双关的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情。

定风波 的整首诗设置了一个象征的情境。

13衬托与借景抒情:衬托是二者之间,以一物的形象来突出另一物的形象,它可以发生在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和景与人之间。当且仅当衬托发生在“景与人”之间的时候,它和“借景抒情”有接近之处:都有写景。但是二者的目的不同,衬托是为了突出“形象”,而借景抒情是为了“抒发感情”。如果写景之后又刻画人物形象,那么可以说前面的写景是衬托/渲染/起兴人物的作用。如果写景之后开始明确写遭遇感受,那么可以说前面的写景是为后文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在借景抒情。

是的。象征与托物言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难把握的一类概念。象征是从意象线索角度来分析的,而托物言志是从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来说的。

以上是我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发现的学生问题总集,现在列出来,希望对有需要的老师有点用处。谢谢老师们开了QQ收看,谢谢主持人串词。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4e980a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