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大学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doc

时间:2022-04-23 07:38: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数学教育 是一种社会文化现 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 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 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 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

注意: 1. 导入方法的选择要有针 生自主学习一个最有利,有力的

“教学工具”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性。2. 导入方法的选择要具有 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 放任自流学习时,起最大的限制 和控制作用。学生使命:自主学 习,借助帮助,利用学习资料加

[2]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中的一类 教学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

学习动机,兴趣,信心等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6.教学基本功是否扎 动形象;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大方;板书是否工整、美观、清 等。 7.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效率, 学生受益情况等。 8.教学特色如何。 即教学的个人特点,教师的教学 2. 风格。





多样性。 3. 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实。如普通话语言是否规范、生

“以语言讲述为主 ”的方式;在 楚,是否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教学功能上的特点是:传授知识 2.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数学 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对话。构

建自己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 5. 和方法、启发思维、表达思想感 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

的是数学教育数学理论,是数学 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的综合。 3. 教学设计 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 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 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 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 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 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 为宗旨。



学习环境。 6.评价观 情”。 双基: 含义:( 1 数学基本知识 目的: 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 2数学基本技能





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3.提高思想 16.课程的改革:

8.教学模式: 在一定教学思想和 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 的基本框架结构。 认识,培养数学学习情感因素。 《标准 1》的基本理念: 1.突出体

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启发性原 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 则。 3.计划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突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3.

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 4.

倡导师生角色观。 5.提倡主体多元 化和形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6.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 学中的作用。





类型: 1.讲解 接受教学模式。 [3] 演示技能: 是教师根据教学内 2.引导 发现教学模式 / 探究式教 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 学模式(流程: 1. 教师创设问题 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材 情景 2.观察猜想 3.推理论证 4. 料,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 证应用 5. 总结反思)。3. 启发式。 数学问题,传递数学教学信息的

教学行为方式。 注意: 1.演示的媒体要恰当。



4. 教学目标: 一级目标:教育 4.合作学习。 5.自主探究。 6.尝试 针。 (制订者 —— 国家 )二级目标: 指导。 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 )三级 9.教学概念:( 1 )意义:反映数 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 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 数学概念。概念的组成:概念的 5. 教案

详案格式 1.课题。 2.教学目标。 名称,定义,符号,例子,属性。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

3. 学情分析。4.教材分析。 5.课型。

6. 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 内涵亦称内包,指概念所反映的 1)知识准备;(2)判定定理; 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概 3)运用定理,问题研究; 4 念的外延亦称外包,指概念所反 总结 [板书设计 ][ 课后记 ] 映对象的总和。 简案格式 1.课题。 2.教学目标。 10.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理 性认识。(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 3. 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6. 数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 教师的工作方法和相对应的学生 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的学习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有 机联系。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

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标准 2》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 2. 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 样的课程, 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 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 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 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 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 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 科学的评价体系。 17.数学核心概念:





演示的媒体要使用。 3.演示的时机

要恰当。4.演示必须与讲解技能相 结合。 [4] 结束技能: 是教师在一个教学 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 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 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 进行及时地巩固、概括、运用, 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 识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 认识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 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类型: 提纲挈领,娱乐激趣,图 表对比,悬念引申,质疑讨论,

数感: 通俗地说,就是人对于数 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 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灵活 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 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主动地、 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 意识。 符号感: 就是人们对各种符号的 理解与感受。

7. 弗雷登塔尔的教学原则: 1.“数 通常混称为 数学思想方法 ”。) 练习巩固,学生汇报

学现实”原则。 2. 数学化”原 11.数学教学原则: 1.严谨性与量 注意: 1.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则。 3.“再创造”原则。 4.“严谨 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2.具体与抽象 2.语言精炼, 紧扣中心。 3.内外沟

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 通,立疑开拓。 性”原则 波利亚解题表: 1. 理解题目—必

要前提。 2. 拟定计划—关键环节 和核心内容。 3. 实现计划—逻辑 配置。 4.回顾—有远见做法 皮亚杰: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 早提出者。 1. 同化:指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 新事物,事件过程 2. 顺应:当旧有方式探究世界不 能奏效时,儿童会根据新消息或 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这个 过程叫顺应。 3. 平衡作用:指产生顺应情况下 的不平衡状态。 4. 理论主张:发展先于学习。 5. 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关系:儿 童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

14. 体态语言: (1) 在课堂调控上 空间观念: 是由长度、宽度、高 合的原则。

12.课程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 精神抖擞带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里 2.整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 2.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 维护课 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前瞻性原则。 13.教学技能: [1] 导入技能 :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的教学活动方式。应用于上课之 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 新段落的教学之中。 类型: 直接,旧知识,悬念,事

堂秩序,优化课堂教学 4. 具有活 18.数学教育评价的定义: 全面收 泼性 ,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集和处理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

(2) 在传授知识上 1. 帮助学生理 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做出价 解数量关系 2. 协助学生分析有利 值判断,改进教学决策的过程。 于理解 3. 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 要素: 1.教师行为。 2.学生行为。

—手势答案



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教学内容。(1,2 为核心要素)

(3) 在师生互动中 1. 读懂学生的 主体: 学生







眉目语 2. 读懂学生的表情语 3. 19.难度: 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 懂学生的手势语 4. 读懂学生的坐 数量指标。 P 越大,难度越小。

例,趣味,实验,创设情境 姿语 信度: 指实测值与真实值相差的

目的: 1. 引起学生注意。 2. 激发 15.如何评价一节课: 1.教学目的 程度,是一种反映试题的稳定性、 学习兴趣。 3. 唤起学生思考。 4. 如何。是否全面、具体、明确。 可靠性的数量指标。 明确学习目的。 5. 强化师生关系。 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2.重点 区分度: 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 功能: 1. 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 难点是否突出并处理得当。 3.教学 平的区分程度的数量指标。 D

大,区分度越大。

效度: 是一种反映测试能否达到 所欲测试的特征值或功能程度的 的程度。







2. 程序上,设计是否合理,思路是 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 关注,进入学习准备状态;

不平衡 新平衡”循环中不断丰 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3. 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是否因 富、提高、发展 明确学习目的,传达教学意图; 材施教,是否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4. 承上启下,建立新旧知识间联

方法上,是否灵活多样,符合实 2. 学习观。 3. 教学观。(创建一个 系; 5. 创设意境,激发情志;

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2. 启发性 际,是否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 良好,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

是否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 4.教学 数量指标,使其反映测验正确性

原则。 3. 趣味性原则。 4. 直观性 段等。5.是否注意情感教育 即课 境,以及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

识。) 4. 师生观。(教师使命:学 原则。 5. 适度性原则。 堂气氛是否和谐,是否注重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83bd93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