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

时间:2022-09-11 15:01: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字,接下去就应该写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一个人了一阵,不很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反衬吾两。惟其,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943dedaeaad1f346933f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