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承天寺夜游(1)

时间:2022-04-19 22:37: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7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 寻“乐”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3)翻译。4)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写出月色皎洁,空灵。

五、“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1)闲人:闲情逸致的人。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六、总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八、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月、竹柏影——美景 闲情雅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8ea764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