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现状 作者:李蕾 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02期 摘 要:掌握和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疏离感和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影响,能够有针对性地削弱中职院校学生的疏离感指数,增强其主观幸福感指数,提高和改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幸福感;教养方式;中职教育 1.中职学生情况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及各种短期的职业培训班等。中等职业教育起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初级技术工作人员的作用。限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层次,目前全日制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招收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者。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展较早,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对全国中等教育的结构进行了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我国教育部和劳动部颁布和实施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截止到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培训初、中级技术人员800余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在读,大部分还处于青春叛逆期,其认知和思想并未成熟,如果不能及时和充分地适应自身以及环境带来的变化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中职生的“三观”形成、自我同一性、社会化水平、主观幸福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4~18岁。性别组成根据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如机械专业多以男生为主,幼教专业则多以女生为主。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易激动、兴奋,也易消沉、愤怒,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他们在短短的2~3年的职业学习生涯之后就要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自身的素质和品行的发展对于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期的学生敏感、易受刺激。他们容易受到环境、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的影响而产生情感的疏离,与他人和社会疏远,降低幸福感,产生悲观、厌世的不良心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国外学者在这个层面上就有了一定水平的研究,但那些研究大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不够全面、系统。当时的研究以研究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为多见。国内学者大多从80年代开始涉足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研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究领域,1993年,岳冬梅等人考虑到中西的文化差异,修订了原量表EMBU,经测试,发现EMBU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这为研究中国父母教养方式提供了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在我国,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和农民群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潘绥铭教授对于我国人群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在2012年10月的《中国青年报》撰文阐述了其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别对中国城乡总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中主观幸福感指数很高的人群从19.3%增加到23.8%;但是整体感觉幸福的人群有所降低,从84.8%下降到83.0%。潘绥铭教授认为,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显著地增加,反而有所降低。其中社会文化的作用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能够使子女积极向上,幸福感指数相对就高,相反,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不良教养方式则对子女起消极作用。 3.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由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与人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关系及社会支持关系密切。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青少年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较弱或疏离往往会引起内心的归属感缺乏和不被接纳感。家庭和同伴群体是青少年成长的两个重要情境。对青少年进行情感疏离(疏离感)的调查可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合适度以及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缺失有重要的预防和干预作用。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f581c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