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理论

时间:2022-07-31 17:3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九宫八风理论通过取类比象,将空间、时间、自然气候、政治社会、人体结构、生理病理、预防养生等综合成系统,以太一移日朝八风占常变。对中风病的病因、病位、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本文第一次征引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以释中风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关键词】 九宫八风理论 奇经八脉 中风病 辨证论治 医学术发掘 九宫八风类比归属系统

九宫八风理论渊源于易学,古人根据天人相应观,运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时间、空间、自然气候、政治社会等与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预防养生等综合认识,形成了一个以八卦为共同中心的八大子系统。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篇的记载,九宫八风类比归属未脱离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取类比象方法论,其归属情况如表1所示。表1:九宫八风类比归属表

八卦九宫八方八节八风脏腑肢体主病占变离上天南夏至大弱风心脉热百姓 坤玄委西南立秋谋风脾肌弱/兑仓果西秋分刚风肺皮肤燥将乾新洛西北立冬折风小肠手太阳脉溢,〖〗/坎叶蛰北冬至大刚风肾骨、膂筋寒君艮天留东北立春凶风大肠两胁腋骨下、肢节//震仓门东春分婴儿风肝筋纽湿相巽阴洛东南立夏弱风胃肌肉重//招摇中央/////吏

天行健,天体运动速度最快。天一生水,太一自叶蛰之宫开始,从西往东九步左旋一周,即为黄道,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终而复始,复归于原位。清·王夫之说:天无度,人以太阳一日所行之舍为之度;天无次,人以月建之域为之次。故九宫八方八节之立名,原无深意。以八卦为纲的每个子系统,都包括了一定的时间区域和空间层次;而八大子系统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蕴涵了一年的时间迁移和空间变幻,自然包括了气候嬗变和季风流衍。

太一移日朝八风之常变 1.常——实风

四时八节的正常气候,具有生长化收藏的固有规律,是一切生命的必需条件。《灵枢·宫八风》篇说: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八风皆因其位而得其时,虽有太过不及之常度,仍为正常变化之季风气候,其病变仅局限于各子系统中。如谓: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盛衰)

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容量的差异,夏季大陆热于海洋,冬季则又冷于海洋。海陆的冷热变化影响了它上空的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气温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就越高。所以,冬季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的高气压,东方和南方海洋上形成热性低气压,夏季的情况正好相反:大陆上形成热性低气压,而海洋上形成冷性高气压。好比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高气压区的空气不断地流向低气压区,这就是中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的主要原因。这种一年中风向发生规律性的季节更替现象,就称为季风。中国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1]八风之常,冬季风向偏北,自陆上以吹入海中(竺可桢语),故为叶蛰;夏季风向偏南,自海上以吹上大陆,故为上天;至于春秋二季,则为风向转变之时,故有仓门仓果之称。婴儿风、弱风、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之称谓,实亦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气候名称而已,但包涵了不同强度、不同秉性的特征在内,故其主要侵害部位和引发的疾病特征是有差异的。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 ·王冰指出,凡一日之中亦有四时之气,十二时之中亦有十干之分,故以四时十干之风分属五脏,当以类求,不可拘泥。宋·沈括指出,五运六气之常变非定法也,如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所占亦异。八风的特异性亦随时节、随属地而变,故《素问·风论》归纳为: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2.变——虚风

自然界有台风之变,也有寒流和热流之异。若非其时而有其气,甚则风从冲后而来,完全违背了其自然规律,则为虚风。《灵枢·九宫八风》篇指出:虚风伤人也,主杀,主害者。八风之中,任何季风失其时节同时亦必失其方位,化为异常之季风,其病变超出了各子系统范畴,成为多系统乃至整体病变,故为邪风、贼风、虚邪、邪气、疠气。如《灵枢·岁露》篇说:若人气血虚,皮肤缓,腠理开,又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九宫八风》篇指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暴死。”“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这种正虚邪侵的发病学观点,一直占据传统医学的主流地位。由于年月时辰无法改变,惟有避其有害气候,调其气血虚损,以适应气运寒温变化。故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

毋庸讳言,虚风、贼风、邪风等名称都是为外感立论的,包括伤寒、温病、疫疠等。后世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均基于风邪由浅入深、变化多端、留而成病的思维定势。然而,细绎九宫八风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脉相承,决不是单纯为外感立论的,于内伤而言更有其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故有真中、类中之辩。清·林佩琴说:类中实与外风无涉,经所谓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也。 临床启示

中风病与时节、季风、气候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关,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体质、性格特征有关,与原发病、并发病、治疗情况直接相关。《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那么,膏粱厚味是虚风之变。八风中以谋风、弱风、折风、凶风归属于脾胃、小肠、大肠,说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及饮食不节是中风的重要病因之一。另外,临床上多见肥贵人中风,说明体质肥胖和运动差异也是重要的病因。由于非外感因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身中阳气的变动,侵扰其他部位,此即化风,也称为虚风。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灵枢·九宫八风》篇强调,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吏者最小之官,欺上(土之母火)凌下(土之子金)乘所不胜(土之所克水)而侮其所胜(土之克木),甚者暴死,重者仆击神乱,轻者身偏不用、舌謇语喑、口眼歪斜等。虽云风气通于肝,生于脾,内风实关于五脏;虽云邪气独留,营卫衰少,巅疾实关于气机逆乱,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厥而为巅疾之说。联系另外三条经文,《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素问·调经论》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也。《素问·脉解篇》谓:怒者,名曰煎厥。说明季节变换、情志不调、劳作过度等因素与中风的关系密切。而其病机关键在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升降出入失其常度所致病位在巅,即奇恒之府脑髓也。 ·李时珍说:奇经八脉以六合言也2。九宫以天体运行区分六合,八脉以气血流注区分六合。

《奇经八脉考》曰: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上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2奇经八脉迂曲枝蔓,纵横成网,其中阴维、阳维、阴、阳、冲、任、督七脉均上行至头部,带脉总束诸脉,随诸经上下往来而损益,故奇经八脉与脑髓、骨骼、关节、肌肉、筋腱、皮肤等部位濡养温煦直接相关。倘若气血循奇经逆向运行太过,则变动生风;正经流溢蓄积奇经不足,则四海衰落而脉道涩滞;甚者,奇经精亏






阴虚则阳亢风火煽动,升降不及,出入受阻,诸邪内生,此虚彼实,虚实夹杂;奇经气血升降涨落失度,其根源在于十二正经之病及五脏六腑之病,且奇经之虚实与脏腑经络之虚实不完全同步,故中风之病有不同临床表现。

根据九宫八风理论的类比归属推衍之,中风病的辨治以肾为君,以肝为相,以肺为将,以脾胃为吏,以心为百姓。杂合用药,因病之情,极时之变。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上病下治。阳化内风巅疾,可治奇恒之府及奇经八脉,亦可治脏腑经络。风多兼夹,治风必治痰、治火、治气、治瘀、治虚、治实。暴厉之风,多变之病,每因闭脱而死,或瘫久而痿,废用而枯,故救治者必在急,康复者必在恒。后世治疗中风的名方,如刘完素地黄饮子[3]或王学权集灵膏[4]治肾为主,缪希雍滋生青阳汤[3]或胡光慈天麻钩藤饮[3]治肝为主,王清任补阳还五汤[3]或孙思邈小续命汤[3]治肺为主,张仲景风引汤[3]或许叔微小风引汤[3]治脾胃为主,吴瑭安宫牛黄丸[3]或局方活络丹[3]治心为主,等等,或培养滋填宣通以扶其正,或潜镇顺降开泄以祛其邪,然必以脏腑经络的整体平衡为落脚点。福昌根据九宫八风理论,以病灶为中心,在病灶局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取九个阿是穴组成穴群阵式5,针刺治疗肌腠硬积、筋结肉痿所致的局部硬化,疗效显著,说明调整经络整体平衡的重要性。李时珍说:奇经治法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或温补,或收涩,诸例不同,亦病机之活法也。2 【参考文献】

1 林之光.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55.

2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M.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5495.

3 周德生.脑卒中良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96364592521336230.

4 王学权.重庆堂随笔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29.

5 麻福昌.八卦九宫穴治疗局部硬化27例[J.中国针灸,19995275276. 本文转自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095723-1-1.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0ad2240722192e4536f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