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 ——谈谈中学数学中的发散思维王小红 【摘 要】要想顺利地解答习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题目的特征,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合理分析,教育学生相关的思维技巧,给出行之有效的多种解法,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而且能开拓他们发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30 【总页数】1 【关键词】海盗分钻石;发散性思维;数学解题能力 先看一道前几年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智力游戏题”:“5个海盗抢到了100颗质地完全一样的钻石,但又不愿意平分,最后5个人同意抓阄解决:按照1,2,3,4,5的抓阄结果,将5个人编号。抓到1的是1号,抓到2的是2号,依次类推。现由抓到“1”的1号海盗提出分配方案,为了防止他分配不公,海盗们达成一致:他的方案必须有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半数以上(注意,必须大于50%)通过才可执行。否则,他将被杀死,再由2号海盗提出分配方案,2号的方案也要所有剩下的人(包括他自己)的半数以上通过。否则他也将被杀死,依次类推。假设这5个海盗都贪婪成性、残忍无比、绝顶聪明而又一诺千金,都想自己得到最多,都想看到别人死去而自己活。请问,1号要怎样分配才能使自己得到的钻石最多?”。 要想顺利地解答此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 心理学中,发散思维的图示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空间发出的数条射线。教育学 中,发散思维是指在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从已有的信息尽可能将思维拓展,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就是要将数学的相关概念、定理、重要结论合理而灵活地加以运用,解决数学习题。一些例习题,如果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讲解,学生自然只能“以葫芦画瓢”模仿着做,其结果不言而喻: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解法单一、解题呆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题目的特征,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合理分析,教育学生相关的思维技巧,给出行之有效的多种解法,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而且能开拓他们发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这里,选两道几何习题进行发散性思维(每道习题,建议你先独立思考;每一种可能性思路,建议你都去尝试一下,这样就可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愿能抛砖引玉。 例一,△ABC中,AM⊥BC,正方形DEHF内接于△ABC,DE∥BC,AM=80,BC=120,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简析:如果注意到AN=AM-MN和三角形相似(△ADE∽△ABC),会采用法一;如果从自然比DE:BC和DF:AM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使用法二;如果利用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或许会使用法三;如果考虑到面积关系S△ADE+S梯形DEBC=S△ABC,就有可能使用法四。 例二,求证:正方体ABCD-A1B1C1D1中,B1D⊥A1C1 简析:立体几何中证明,既可以运用三垂线定理(法一),又可以由线面垂直来证线线垂直(法二),也可以巧用向量的数量积为零,来证明线线垂直(法三和法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5e465ef1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