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 我班一位家长出差在外,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这个孩子的成绩及其他表现也是全班同学可望不可及的。 作为家长,如果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有位著名教育家曾总结出一个公式: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一、从故事入手,引导孩子树立自觉的时间意识 小时候儿子对一些儿童读物非常着迷,有时看得连吃饭、做作业都顾不上。为了帮助他,我找来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他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一讲;有时也给他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得他直点头,我趁机告诉他:“这些有本领的人都是按时做事的人,你看书、吃饭、做作业、上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守时吗?“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后的几天里,他做事还真准时多了。我很高兴,因为孩子不但喜欢故事,而且能从故事中受到教育,这是最重要的。 二、结合“生物钟“特点,合理制定作息时间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律----“生物钟”。要找到适合孩子的生物钟来安排他的作息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可安排对功课的全面复习;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4点,这两段时间,记忆效果比较好,可安排记忆内容加以背诵;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严格执行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各项学习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学习自然比以前轻松多了。 三、用奖励强化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儿子小时候做作业时所用的时间超过正常完成的三至五倍。究其原因,不是一会儿吃零食,一会儿看电视,就是一会儿出去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了奖励强化的办法。和孩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在家长的监督下实施。一个月的时间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 四、有恒心,才能成为守时的人 我的儿子开始时间意识不强,做事磨蹭拖拉。我想了许多办法,如讲道理,让他明白遵守时间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运用目标训练法激励儿子惜时、守时……可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做到坚持不懈,所以儿子也一直没有能够养成遵守时间、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后来,我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来要求儿子,和以前不同的是,不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持之以恒,坚持常抓不懈。经过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儿子的变化实在是很大。由此我认为,对孩子进行惜时和守时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 五、签订“合同”,引导孩子自我教育 为了引导孩子养成遵时守时的好习惯,我和儿子签订了一个“合同“。合同由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组成。我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自我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钩,如果做得不好,就剥夺他的一些业余爱好。儿子按照“合同“严格训练了两个月,结果取得了很大成效,遵守时间的习惯和意志力品质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作为母亲的我非常高兴。 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做新时代的小主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ad51e6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