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至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臣愿固辞。”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戳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日夫子之赐也已。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瓣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B.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C.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D.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公法”与“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B.“国不加治”与“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1 C.“久固禄位”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D.“相与作歌”与“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两句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楚共王的胸怀眼界还不够大,还局限在楚国人的范围,不算“大公”,真正的大公无私没有国域界限。 B.虞丘子德才兼备足以胜任令尹之职,但为了楚国强大,他举荐孙叔敖代替自己,并为孙叔敖的公而忘私倍感高兴。 C.咎犯心胸宽广,一心为公,在国家需要人才时,举贤不避仇,放下私人恩怨举荐了虞子羔,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 D.令尹子文公私分明,大义灭亲。廷理执法不公,他愤而斥责,要求廷理秉公执法处罚自己的族人,受到百姓赞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5分) 译文: (2)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5分) 译文: 【答案解析】 10.C(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孙叔敖秉公执法,虞丘子很高兴,于是他入宫晋见楚庄王,故在“喜”后断开,排除A、B;然后他赞美孙叔敖说果然可以使他掌管国政,而且他奉行国法而不袒护亲友,排除D。) 11.B(“国不加治”与“至今治强”两句中的“治”字的含义相同,均为“太平安定”。) 12.C(“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错,根据原文“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并没有放下个人仇怨,只是不会因私事而损害公事。) 13.(1)我才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如果没有您将会怎样?(“长”“绝”“非”各1分,句意2分) (2)我掌握一个国家的大权却让别人听到我有私心,是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如死了。(“柄”“与吾生”“不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宽广博大。”处理公事不以权谋私,掌管国家法令不偏袒亲人,奉行公事举荐人才不回避仇人。真正的君子能守护好国家从而让百姓安居,使物资丰足从而让百姓生活有保障,这才是大公啊。楚共王出宫打猎把弓弄丢了,侍从请求把弓找回来,共王说:“算了,楚人丢了弓,由楚人捡到,为什么一定要去找回呢?”孔子听了说:“可惜啊,他的胸怀还不够大,也可以说:‘一个人丢了弓,由另一个人捡到,为什么一定是楚国人呢!’”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aedf9a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