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心得体会-读后感大全 出于对阅读一本教科书的尊重,在读它的时候我勤勤恳恳做勾画,兢兢业业写笔记,徜徉在无数观点、量表、测试和数据模型里。 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书籍不会讲太深入的专业知识,不做心理投射也不搞精神分析,就只是把自己做的社会调查的结果呈现给读者,分析最浅显直接的前因后果。宏观微观也好,广泛私密也罢,那些在情歌里被唱烂的情绪和场景,至少有了一个理性的表现机会。 看完之后觉得有一种把它推荐给身边所有人的冲动,它确实值得一读,也觉得要是学专业课有这么认真,每门课必A。 尽可能少地摘抄原书才是一篇认真的读后感,我不想复述全书的讲述结构和研究结论。因为除却贯穿全书的四种依赖/依恋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属于必要了解的专业知识之外,调查结果反映的大都是广为人知的关系结论,而这本书对于如何更加正面地处理排除血缘关系的其他亲密关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不管是友情、爱情还是其他限于名词表达的微妙关系。 我也不想像书中结语的尾声一样祝福所有人都拥有长久、幸福的婚姻,一方面是我相信即使每个人都需要依恋关系,也不能代表每个人都需要婚姻;另一方面是我似乎在下意识地排斥这些让我觉得类似规劝以助力社会稳定的正面信息,这让我开始好奇人在面对伴侣和关系本身时扭捏又挣扎的状态—— 我们一边嘲笑感情和承诺的无意义,一边渴望感情和承诺,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1 也许是被拒绝的自尊伤害,沉没成本的回收困难,还有抑郁、背叛、压力、暴力,所有无法估量的负面因素。懦弱的我也一度陷入如此困局,不能掌握确定性太痛苦了,相爱好像显得一无是处,因为最后还是会有人抽身离开。于是我与朋友对谈,尝试探讨爱情存在的意义。探讨结果很朴实,只是因为“人类太过社会化,在生活和心理上需要相互照顾”,仅此而已。 其他亲密关系也是如此,自私的人类害怕受到伤害而逃避它,需要奖赏而呼唤它,和他人纠缠不清之时,也在和自己暗暗较劲。当我们把自己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奖赏价值的获得交给另一个人时,获得的与其说是来自另一个人的感情,承诺,或者爱情,不如说是我们自身想要的回应而已。 这本书告诉人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对性别固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建议人们如何挑选更适合自己的伴侣,告诫人们忠诚和承诺的重要性,却很少讲到我们想要的回应究竟是什么。也许只是人们“除了自己觉得自己还不错之外,也需要别人觉得我还可以”。 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奖赏、需要价值被实现,这些获得途径也许是一份职业、一段关系、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大多数人通过一段关系获得它们,于是有了这本书为大家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然而所谓“肯定、奖赏和价值”云云到底在哪里?我们在何种状态的自我评价更正面一些?我想亲密关系有时是温暖的工具,而这些才是一切的原点。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b2974e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