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给人以“不隔”之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2-12-16 18:19: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苏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

同“隔”与“不隔”之别。“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隶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

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实情、真景物”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集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以道破的。现在就拿这个做讨论“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出发点。

王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之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


“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作品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隔”与“不隔”这一对概念偏重从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加以阐述,使“境界说”的内涵覆盖更广,更加完善。

B.王国维先生认为,无论是“池塘生春草”,还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都是写景中“不隔”的佳句

C.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瞭,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国维先生更为详尽。

D.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遣词过于做作,会败坏作品意象的真切性,由此可见,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应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

B.写景真切情感真挚的作品,一定能给读者以“不隔”的审美感受,反之则会给人以一种“隔雾看花之恨”

C.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因此《人间词话》才成为最精到的文学批评著作。

D.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很可能是“隔”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B.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C.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

D.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为善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4.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4分)

5.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B 2.D 3.C

4.引用王国维论据在于以此为论敌并指出其不足;进而论证作者观点,即诗歌既必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也有“显”和“隐”的分别。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写景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高切的感受,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69954b38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