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 重点

时间:2023-01-17 16:27: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生群体分为两类:学生正式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E.梅耶)

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班级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怎样看待和引导学生非正式群体?

1.正确处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2.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影响力 3.理性对待非正式群体

4.巩固和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 1.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2.要有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集体活动 3.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 5.要有健康的舆论和班风

-看看就行!(班级管理的原则:a.方向性原则b.全面管理原则c.自主参与原则d.教管结合原则e.全员激励原则f.平行管理原则g.情通理达原则h.协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a.调查研究法b.目标管理法c.榜样示范法d.情景感染法e.规范制约法f.舆论影响法g.心理疏导法h.行为训练法)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分析法、问卷法、调查法 脑发育的两个显著加速时期:5--6岁是第一个显著加速时期,13--14岁是第二个显著加速时期

小学生属于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6--12岁之间。 集体目标可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要求(培养良好班风的策略)a.确立班风目标 b.培养正确舆论 c.强化行为训练 d.加强榜样示范”

主题班会的设计原则:计划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鲍伦德将父母分为三类:专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权威型父母。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a.了解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b.一般来说,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时,应注意:1.以爱动其心 2.以理服其人 3.以智导其行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a.道德是品德内容的来源,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化,品德与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b.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行为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c.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德集合构成的。因此一方面品德会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反过来,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a.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b.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c.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反映,它的发展既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受到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影响和制约。d.它们所属的研究范畴不同.道德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功能:a.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功能 2.发展性功能 3.享用性功能)b.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 2德育的经济功能 3德育的文化功能)

皮亚杰:对偶故事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他律阶段(6~8岁) 自律阶段(8~10岁) 正阶段(10~12岁)

科尔伯格提出了 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段二。相对功利为定向。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三: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四: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六: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小学生品德指导原则a. 方向性原则 b. 针对性原则 c. 正面教育原则 d. 知行统一原则 e.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f.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g.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h. 自我教育原则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品德指导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思想道德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课题要小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 4.注意选材

5.坚持启发性教学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类型及矫正措施 a.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攻击行为 b. 取乐性攻击行为 c. 习惯性攻击行为 d. 迁怒性攻击行为 e. 模仿性攻击行为 f. 受诱惑性攻击行为 g. 复性攻击行为 h. 病态性攻击行为

亲子关系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父母控制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 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状态呈波浪式发展趋势。 塞尔曼提出小学生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还不是很稳定;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是多样的。1行为特征。2学习能力。3良好的性格特征。4身体特征。5姓名。6教师的影响。

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经历了那些变化?课本214

学困生良好心理的培养策略 a. 用爱唤醒学生 用爱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创造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b.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1 创设情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情趣 2 设计多种练习,让学困生在做中增强自信心 3 善于发现学困生闪光点,及时表扬 4 反复教育之以恒)

教育评价的功能:a. 导向性功能 b. 诊断功能 c. 鉴别作用 d.激励作用 教育评价的类型:a.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b.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育评价的发展

()现存问题1重知识轻能力。2 片面追求分数。3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 制约教学改革。 ()发展和改革的策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acdc215022aaea988f0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