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蒙自一中2021年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能使物体带电,关于这两种带电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B.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感应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物体的重心都一定在这个物体上 B.重心的位置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C.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物体重心的位置一定会随物体形状改变而改变 3、一横截面积为S的铜导线,流经其中有恒定的电流,设每单位体积的导线中有n个自由电子,每个自由电子的电荷量为q,此时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则在A.nvS B.nq/s C.nvS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目可表示为( ) /q D.nv4、如图,一电荷量为q的正点电荷位于电场中的A点,受到的电场力为F。若把该点电荷换为电荷量为2q的负点电荷,则A点的电场强度E为( ) FA.,方向与F相反 qFB.,方向与F相反 2qC.F,方向与F相同 qD.F,方向与F相同 2q5、如图所示,有A、B、C、D四个电阻,它们的I—U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电阻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图中所示过程变到状态B,在此过程中气体的密度( )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7、如图所示是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因素的实验装置.关于此实验装置中的静电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电计指针张角的大小反映了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压的大小 B.静电计指针张角的大小反映了平行板电容器带电量的大小 C.静电计的外壳与A板相连接后可不接地 D.可以用量程为3V的电压表替代静电计 8、下列关于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电感应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了另一个部分 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D.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中和,这个过程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9、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历史上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B.在相同电压下,电动机启动时的电流比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大 C.探测地雷的探雷器是利用涡流工作的 D.远距离运输时应将安培表两接线柱用导线连接 10、达到静电平衡的导体有如下特征 ( ) A.导体内部电场处处为零 B.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内部 C.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表面 D.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指定的答题处,不要求写出演算过程。 11.(6分)某学习小组拟研究一个标有“3.6V,1.8W”的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①电流表A,量程0~0.6A,内阻约为0.2Ω; ②电压表V,量程0~15V,内阻约为15kΩ; ③滑动变阻器R,阻值范围0~10Ω; ④学生电源E,电动势为4V,内阻不计; ⑤开关S及导线若干. (1)该学习小组中的甲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请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帮甲同学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连接起来___________. (2)甲同学在实验中发现,由于电压表的量程较大而造成读数误差很大,因而影响了测量结果.于是又从实验室找来一量程为Ig=100μA、内阻Rg=1000 Ω的灵敏电流计,想把该灵敏电流计改装成量程为5V的电压表,则需串联一个阻值为________Ω的电阻. (3)甲同学用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实验,得到电流表读数I1和灵敏电流计读数I2如表所示: I1(A) 0 0.19 10 0.30 20 0.37 30 0.43 40 0.46 50 0.48 60 0.49 70 I2(μA) 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f76be7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