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前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⑷,会向瑶台月下逢⑸。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⑹,云雨巫山枉断肠⑺。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⑻。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⑼,长得君王带笑看⑽。 解释春风无限恨⑾,沉香亭北倚阑干⑿。 词句注释 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秾,一作“红”。 ⑺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⑻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 ⑼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⑽看(kān):此为韵脚,读平声。 ⑾解释:解散、消解之意。释,即消释、消散。一作“识”。春风:此指唐玄宗。 ⑿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沉,一作“沈”。阑干:即栏杆。 白话译文 其一 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其二 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其三 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整体赏析 这三首诗,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ff3952f9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