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的身影——浅谈农民题材在勃鲁盖尔、米勒和凡·高之间的传承

时间:2023-03-11 02:21: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出而作的身影——浅谈农民题材在勃鲁盖尔、米勒和

·高之间的传承

摘要:在欧洲画史上,确有少数大师安于偏僻的乡野去描绘农民的艰辛生活,

16世纪尼德兰的勃鲁盖尔、19世纪法国的米勒和凡·高便是这类处江湖之远大师。农民生活题材在三位大师间得到了可贵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农民题材;传承;勃鲁盖尔;米勒

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较早确立,城市化进程早且快。城市里充满着大量的挑战与机会,集聚着各式各样的人群,衍生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因而吸引了众艺术家置身其中,创造出反映多阶层市民生活的优秀作品。油画在欧洲的广泛兴起几乎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成形是同步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多数油画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大都是针对从显贵、富商到佣人、帮工甚至盲流的城市人口的。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确有极少数大师安于偏僻的乡野,深入农民之中去描绘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16世纪尼德兰的勃鲁盖尔、19世纪法国的米勒和·高便是这类处江湖之远的大师。 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中叶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一位画家,是尼德兰艺术成果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尼德兰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培养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他的作品题材多样,既有像《屠杀无辜》《伯利恒的户口调查》那样的宗教题材,也有《尼德兰谚语》《盲人的寓言》之类的寓意很深的作品,还有如《农民舞会》《农民婚礼》这类描写农民习俗和娱乐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无论作品何种指向,其中的人物、场景都是采自尼德兰农民的真实生活。然而笔者认为他很多作品中的宗教性、象征性与寓意性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警醒与批判的作用,可另一方面多少削弱了画中的表现对象——农民的最根本的性质。农民的本质是基于土地的,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在田地中的活动才能最体现农民的价值。关于这点,勃鲁盖尔的月令图系列无疑是体现得最好的,这几幅月令图虽是别人定件,但具体选材具有很大自主性和发挥的空间,这也使得它们进入我们讨论的范围。此系列中的几幅著名作品都作于1565年,一月的月令图是著名的《冬猎》(图1),这是一幅展示北欧农村宁静而淳朴的冬猎生活的作品,画家是从一个山坡的高度去眺望这块银装素裹的郊野的。在15世纪的尼德兰地区,大雪时节的冬猎生活是当地冬季的农活之一,在色调与构思上,显示出画家对这一切生活的真情实感。画面一片皑皑白雪,给人以萧瑟肃杀的感觉。天空阴沉,寒鸦啼叫,一切都很朴实,蕴含着那笼罩人生的悲凉气氛。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式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勃鲁盖尔喜欢全景式的构图,为了使大自然包罗万象,他往往把画面中的人物画得很小。这一幅作品的色调是寒冷的,但他以棕、黄、绿相谐,生动地传达出了这冬天的气氛。二月月令图是《灰暗的日子》,此作展示的是暴风雨来临前,天空灰暗,农民忙于砍柴御寒,修理房屋,还有掩盖推车上的货物……。画面气氛压抑,观者似乎能嗅到远处风雨的味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月令画正是《谷物的收获》,作品中前景是一群农家男女在收割谷物的间隙共享午餐,有的已经吃完躺在树下睡着了。近旁还有在收割的人,送水的人等。远景同样是金黄的谷地,中景是村落和田间的道路,路上还有一辆满载谷子的四轮车……。十一月是开始休牧之时,村民们将牛群从牧场赶回到村庄,这是《归牧》一画描绘的情景。此外还有七月月令画《牧草的收获》等。

在勃鲁盖尔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一个能和他呼应的人,这种状况一直到


1857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展出他的《拾穗》才宣告结束。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的农家,23岁时赴巴黎学画,其后以裸体画扬名。1849年为避巴黎暴乱携妻儿移居巴比松村,开始了描绘农民生活的艺术生涯。1850年,36岁的米勒在沙龙展出了《播种者》,获得好评。此画作描绘的是一位夕阳西下前仍在撒播种子的高大农民,他迈着大步,有节奏地挥舞着手臂,由于劳累已经在不停的喘息;背景是尚存的夕阳余晖,人和大地已归于昏暗……7年后,他的第一幅重要代表作《拾穗》(图2)问世,画中是三位穿着朴素衣裙的农家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中捡拾落穗。左面两人俯下身子劳作,右边一人可能是有些劳累,正欲直起身子,这样她的头部与地平线相触,使主体与背景联系起来;两个俯身女子的姿势统一而又有变化,造型十分优美。这一作品的优秀品质使得米勒已经开始成为勃鲁盖尔的呼应者。两年后,他又创作完成著名的《晚钟》:一对田间劳作的夫妇正要归家,忽然听到村里的教堂响起了晚祷的钟声,他们停下工作,脱帽,双手合十,在黄昏的钟声中虔诚地祈祷。背景是落日熔金,暮色苍茫,这真是神圣的一幕。此外,米勒还创作了《牧羊女》《扶锄的农民》《喂小孩的农妇》等很多描绘农民真实生活的油画作品,而且感情真挚,品质优秀。罗曼·罗兰1

:“……因为他是属于农民的,他一生从幼年到老死,不但过着辛苦的农夫生活,甚至持有农夫的热情与偏见——对土地强烈的爱与对巴黎和巴黎精神的厌恶。它不但能描写大地,也能耕作大地,一生以做一个农夫自豪。……米勒的作品像一般人所悉,他的画是描绘人类在一年岁月里的操劳,是一篇篇田园诗。”2

严格地说,米勒对于勃鲁盖尔也许没有主动地、直接的继承,至少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点,只是间接的、从社会、人文层面的继承。只是他们的题材都关乎农民,画家本人对农民都有深厚的感情,对农民的真实生活都无比熟悉并且进行了大量而深刻的表现而已。与此大为不同的是,凡·高对于米勒的继承却是主动、直接和非常投入的。他在给弟弟提奥的多封信中都谈及米勒:我知道你对艺术十分热爱,这是一件好事,好兄弟。我为你喜欢米勒、雅克、席叶尔、弗朗·哈尔斯而感动高兴,……米勒的画《晚钟》是一件好作品,是美,是诗,你要尽力的赞美它;大多数人却对他不够重视。” “……对我来说,米勒与莱尔米特是真正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不去追随一种枯燥的分解的方法去画事物,而是像他们感受事物那样去画事物。”“人们在不是印象派的画家那里,一定可以欣赏到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把他们忘掉呢?为什么对这些画家不予以重视呢?举个例子说,为什么杜比尼、科斯特、杰宁就不是擅长色彩的画家呢?毕竟德拉克罗瓦、米勒与几位雕塑家所塑造的人物,要比印象派画家,甚至比朱尔斯·布雷顿好的多。由此可见,凡·高对米勒是相当推崇的,不但在技艺、品味上,而且也在选材上,因为对劳动民众的深厚情感方面,凡·高也堪与米勒比肩。这些足以让·高采取积极的姿态去继承米勒标志性的题材。一画到农民,梵高就追慕米勒,希望达到米勒那质朴、神圣的境界。早在学习绘画之初,凡·高就用素描临摹了大量米勒的作品。在18882月去了阿尔和圣雷米之后,凡·高又继续用油画临摹了米勒的部分素描和版画,如《播种者》(图3)、《收割者》《打谷者》《剪羊毛者》《捆麦秸者》《铡干草者》《纺织女工》《一天的结束、傍晚》《两个挖地的农民》《深夜》等等。其中,他把播种者作为一个重要题材,画了不下五幅变体。随后他创作了《麦田中劳作的收割人》(有至少三个变体),《麦田里劳作的人》《采摘橄榄》(三幅变体)、《橄榄树和采摘者》等多幅反映圣雷米农民辛勤劳动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色彩强烈感人,笔触稚拙多变;金黄的太阳照耀下,麦田、山坡、劳动者散发着黄金般的光泽 ,这是凡·高在生命末期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0064e2d9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