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祛魅 希利斯•米勒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学者型批评家,学术上素以激进著称,一直是解构主义虔诚的信徒和先锋思潮的引领者。随着电信技术王国时代的来临,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条件逐渐发生改变,米勒在耄耋之年又开掘出极富冲击力的思想主题,新著《文学死了吗》在为我们逐一释惑的同时,又促使我们反思和重估文学的当代价值,全书在一种轻松而“矛盾”的基调下娓娓道来。 一悖论:“文学终结”与“文学永恒” 但是,文学又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普世的意义。文学可以经受一切历史变迁和技术革新的检验,文学是超越了时间与地点的一切人类文化的特征。米勒用一种悖论的方式为我们勾勒了当代文学的现状和困境,然而,他对于“文学永恒”的个中缘由却浮光掠影惜墨如金。事实上,文学是作家情感体验和审美想象的产物,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文学就不会终结。从文学的表达方式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意识形式。文学的发生、发展和他未来的历史命运,始终同语言共生共存。语言与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存在,是文学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前提。……语言词语的存在,运用语言迸行思维与创作的人的存在(作家)是文学得以永久性存在的共生因素。”②同样,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文学又是一种“诗意栖居”,“文学固有的、特定的、不可取代也无从消亡的人文本性与美学本性:它的内视艺术性和时间本质,它的精神共享性和心理彼岸性等。这些优越而深刻的独特本性决定了文学并不存在终结的问题,并指引着文学走向永恒的未来。”③所以,文学自身的特点和本性决定了文学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而且,文学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创造一种内视形象。“文学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这个世界看起来由语词符号组成,其实它只能由我们每一个读者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创造出来。……这种内视审美是文学独有的。”④文学的内视审美为读者开拓了审美想象与人生体验的心理空间,视觉图像的阅读常常外在于内心世界,不能像文学那样触及心灵深处并引发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所以,文学不仅是人类情感经历和审美想象的表现方式,而且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文学永恒的根本理由。 二差异:“什么是文学”与“文学是什么” 那么,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一个多面的晶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折射,米勒从不同层面予以阐释。首先,文学是虚拟现实,读者是这个虚拟世界的相信者、见证者与观察者,主要特征在于:一、文学作品之间没有相似性,每个都是独特的、自成一体的、陌生的、个体的、异质的,陌生性让它们彼此疏离,每一部作品都想象地实现了“真实世界”未能实现的一种可能性。二、文学指称一个想象的现实,它是在施行而非记述意义上使用词语。“施行”是用词语来操控,它不指称事物的状态,而指出事情的发生,文学中的每句话都是施行语言链条上的一部分,逐步打开全文的想象域。读者的任务就是激活作品凝滞的想象空间。三、文学是暴力的。文学不仅满足了读者进入虚拟现实的欲望,而且这些虚拟现实又常常引领读者进入死亡、性的夸张暴力,以及语言的非理性中隐含的颠覆性。文学的狂暴把读者带入一种苦乐交融的境地。四、文学是保守自己的秘密。掩藏自己的秘密,永不揭示它们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作品的整个意义都依赖于读者永远无法了解的东西。优秀的文学作品赋予读者永无止息的好奇心,悬而未解的秘密吸引读者去探幽寻微,这是文学的神奇魔力之一。五,文学是修辞语言。文学的创造力有赖于修辞。文学想象世界的建构是由语言实现的,修辞的力量是简洁、优雅地让想象中的人物事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61f6db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