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能够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所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即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动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动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水平,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绝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即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 展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① 促动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 促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准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水平。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能够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理解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合社会,努力创新。 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在中小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展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因为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d66a6f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