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爱情特征——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作者:高露凡 张文竹 张晓宁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3期 高露凡 张文竹 张晓宁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园林的生成期介绍了爱情与园林的渊源,同时从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分别选取典型事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大特征——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关键词:古典园林;诗经;曲江;普救寺;藕园 从《诗经》中大量关于爱情的文章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这个主题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园林作为人们生活、游憩,乃至文人抒发情感,表现其精神世界的诗意场所,爱情自然也会和园林碰撞擦出美妙的火花。 1先秦时期的起源 爱情自古就是园林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诗经》中《将仲子》这样写道:“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姑娘自白,说仲子哥哥别来了,别折了我院子里的杞树,桑树,青檀。这反映了我国早期普通人家的园林的形式,姑娘借园林,咏唱着迷惘感伤、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 2皇家园林中的爱情——杏园初宴曲江头 唐朝文人的精神家园之一应当是“杏园初宴曲江头 ”了。唐代进士及第后,其活动情形大致如此。首先是全体新进士们一起来到主考官的府邸通报自己的姓名、籍贯,与主考官拉拉家常,拜师谢恩,事实上这也是步入官场建立人脉关系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准备参加由皇帝出席的曲江夜宴,其规格相当于国宴标准。在夜宴开始之前,有一个叫探花使巡游的活动,如唐代诗人孟郊在中举之后就曾在《登科后》一诗中描绘:“昔日龌龊不堪嗟,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此每当曲江宴会时,长安城里的老百姓都争相来到曲江两岸看热闹,才子佳人,良辰美景,赏心悦目,“长安几于半空”。 3寺观园林中的爱情——普救寺与《西厢记》 在元代王实甫的作品《西厢记》中,就将山西永济县蒲东普救寺设定为最主要的环境,主人公在这里相遇,相识,相知,后来经历诸多困难最后终成眷属。如果不是选择这样一个幽静雅致地方,这流传千古的爱情或许就会少几分迷人的色彩。 “门掩重关萧寺中”,“满阶苔衬落花红”一句,不同的景致分别衬托主人公不同时刻的心情;同时,寺观园林中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了素雅的格调,“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为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创造了浪漫的氛围;另外,“赖婚”、“拷红”等情节转折处也均发生在梨花院这样一个美丽的园子里,加之寺观园林这样一个环境,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慰藉人心灵的作用,使这些情节伤而不悲,被作者婉婉道来。 4私家园林中的爱情——耦园 耦园原名“涉园”,始建于清初,原为保宁太守的私家花园,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沈秉成购得废园后重建,隐居于此,而更名为耦园。 耦通偶,也有耕作的意思,寓意夫妇偕隐,共同经营这座属于他们的“桃花源”。夫妇俩在园内偕隐了八年,伉俪情深。沈秉成酷爱藏书和诗文,严永华也爱写诗,至今在耦园东院的墙上还刻着这位夫人的诗:“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耦同偶之意,城通成之意。可见严永华之才。 沈氏夫妇生活的地方——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长廊曲折,从任何角度去看都透露着和谐与甜蜜。沿着夫妻廊向前就是“吾爱亭”,相传女主人严永华每日在此弹琴,亭前正对曲桥流水;“吾爱亭”的左面是“听琴轩”,这大概就是男主人听女主人弹琴的地方吧。 严永华有这样一首小诗,“小有园林趣,当春景物新。各花如好友,皓月是前身。风过松多高,云来石有神。素心终不改,天际想真人。”一个女子愿意抛弃荣华富贵,就这样选择跟一个比自己大15岁仕途落寞之人平淡地生活,她追求爱情的勇敢与执着,不得不让人为之敬佩。淡如菊、浓如酒,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如今,园内的水声,似乎也能穿越时空的界限,像那缠绵的琴声一样传递着这对夫妇浓浓的爱意,使置身于花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感动。 5 结语 园林离不开爱情。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爱情为之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也带来更多的真实与感动。透过爱情看这些古典园林,这些久远的园林不再因为时间的障碍而远离我们,它似乎变得更加真实、贴切,仿佛我们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很多看似无法解释的东西,便也可以理解。 (责任编辑 张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408e8c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