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2-07-21 06:14: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词鉴赏(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彭蠡湖中望庐山

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黜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注:①尚子,东汉时隐士。②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③于役:有事远行。

9. 本诗前十句是怎样围绕“湖中望山”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一二两联写天风来临,挂帆起航,行于茫茫烟波之上,为“湖中望山”预作铺垫;第三联紧扣“望”字,写船至中流,所见庐山气势雄伟,巍峨高峻之远景;四五两联紧扣“山”字,写黎明至日岀,庐山之妩媚多姿、绚丽多彩。

10. 1)敬仰高僧,追慕古人的归隐情怀;2)漫游淮海,未暇停留的遗憾之情;3)岁碁时穷、年华易逝的人生慨叹;4)流连忘返,对庐山风光的神往热爱。

诗歌赏析: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


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日星隐耀,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6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______________《论语》 8)集大成也者,______________《孟子》

【答案】 (1).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娇儿恶卧踏里裂 (4). 山岳潜形 (5). 又恐琼楼玉宇 (6). 不义而富且贵 (7). 察其所安 (8). 金声而玉振之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3146aa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