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的主题及白居易情感渗入 内容摘要:从古至今,后人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有的人认为是赞颂爱情诗,还有的人认为是双重说。本人综合分析作者白居易背景和对《长恨歌》中的人物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分析,肯定《长恨歌》以抒情为主,用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寄托表达作者自身爱情故事的感情。 关键词 长恨歌 李隆基 杨贵妃 白居易 湘灵 情爱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长恨歌》是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候,有感于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当时他们偶然间谈到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即兴写一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全诗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杨贵妃进宫。开篇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意思说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想要找一位绝代佳人。这句话为下文杨贵妃的出现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下文他们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是写杨贵妃得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简洁生动地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相遇、相爱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写出了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一与宠爱。这一部分也描写了杨贵妃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利用裙带关系使得“姊妹弟兄皆列土”。第三部分就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作者在这一部分有意淡出李隆基因终日沉浸在酒色当中而导致安史之乱。描写了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兵马仓皇逃走,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也写出了李隆基在杨贵妃死后对她无尽的思念。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写杨贵妃死后成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仙子形象出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地表达出自己对李隆基的绵绵爱意和思念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渲染了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所以后三部分集中歌颂李隆基与杨贵妃死别后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念念不忘,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从人间到天上,把爱写得淋漓尽致,再以“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突出了“长恨”的隐晦含义。尽管前两部分作者把二人写得有点“政治化”即写李隆基荒淫误国导致政治上的悲剧。但这些只是占全诗小部分,而且有些史实明显是作者特意淡化的。从全篇来看,作者主要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感人悲壮的爱情故事,并无政治思想在内,即作者只谈风情,不谈政治。 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两部分去说明。 从人物形象来讲,诗中的杨贵妃是忠于山盟海誓的魅力仙子形象,没有讽刺之意,与政治无关.李隆基是一个念怀旧情的伤心天子。而历史上的杨贵妃是身体肥胖,怕热,嗜荔枝,天性聪颖,善解人意,能舞的美丽女子.李隆基在执政前期任人唯贤开明大肚,执政后期比较昏庸亲信谗言迷恋酒色。另一方面从内容真假来看,一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确是相爱过的。但是杨贵妃进宫与历史不符,历史上的杨贵妃是进宫其实是政治的牺牲品,是可以安排在李隆基身边的。其次古代皇帝皆“无情”李隆基只专一于杨贵妃是不可能的。再者兵变后杨贵妃是真的死了吗?最后招魂一事不可信。那么为什么作者要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把他们之间的爱情写得如此坚贞不渝呢?这就要联系作者白居易背景了。 白居易早期与湘灵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的《邻女》一诗中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赞美了湘灵美得像仙子一样,好得在人间再也找不到像她这么好的人.表达了自己对湘灵浓浓的爱意。但是当他们谈及结婚时被白居易的母亲狠狠拒绝了。后来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白居易被逼和别的女人结婚了,但是还忘不了湘灵。后来白居易遇上了40岁还未结婚的湘灵。湘灵忠于自己终身未嫁使得白居易痛心疾首。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湘灵不知去向,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白居易对于与湘灵之间的爱情故事中的“恨”折射在《长恨歌》里面,这大概也是白居易为什么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想化的原因吧。因为如果白居易是讽喻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话,不用那么多篇幅写他们死别后的无穷思念和故意掩盖一些史实。我相信白居易在途中闻听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友人提议下创作《长恨歌》时.同时也掺杂着自己与湘灵之间的爱情故事。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不是一首讽喻诗,而是一首赞颂爱情的诗。白居易是用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躯壳寄托传达自己与湘灵之间的爱情赞颂湘灵对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 参考文献 1.刘永濂 也谈<长恨歌>的恨在哪里 2.孙小兰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3.云豫龙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4.蒙曼教授 百家讲坛 长恨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e98a246c85ec3a86c2c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