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21年第10期 本期客座总编辑 邱华栋,作家、诗人。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8岁被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长期担任《青年文学》《人民文学》等文学刊物主编,之后在鲁迅文学院负责作家培养。 作为当代中国文坛重要作家之一,邱华栋写小说已逾35年,他不喜欢被认作一成不变的作家。他说:“写小说,应该具有创造性而不应墨守成规。”为了保持写作兴趣,他经常换换手,“左手写了当代的,右手就写历史的,也许以后还会尝试科幻小说”。近日,随着新作《十侠》和《北京传》的相继出版,他再次进入无数读者的视野。邱华栋仿佛没被什么改变过,他又一直在变。 “厚今薄古”,写当下的北京 记者:据说,在写《北京传》之前的二十多年,您一直在积累相关资料? 邱华栋:对,起码积累了四五百种,和北京这座城市有关。1992年我大学一毕业就来了北京,刚好亲历了北京近30年的巨变。它在我眼里早已不只是胡同和四合院。我想为那些想了解北京的读者提供一份简洁生动的读本。2017年,我读了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后,就决定自己也写一本《北京传》,写当代的北京,此刻的北京,崭新的北京。 写的时候,我每天写一章。我的房间里挂满了地图,然后思考材料怎么使用。如果能找到那个时候的音乐,我也会拿来放一放,比如古琴、古筝、民乐,什么都有。总之我想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对那个时代的感觉。 记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提过一个概念:“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你和它之间,其实是一个感召彼此、强强对话的过程。”北京对您而言,有怎样的情感关联? 邱华栋:第一,我把北京看成一个已经存在了三千年的生命体,我想写出其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想回答“三千年里它是怎么长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很多人写城市,喜欢写历史事件、人物,但我认为这些都只是城市的过客,不构成城市的主体,但人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构成新的关于城市的记忆。第二,我想“厚今薄古”,把重要的笔墨放在今天,这和以往写北京的作品非常不同。我可以把我这本《北京传》分成三个部分——金朝以前的部分占三分之一,金朝到民国这部分占三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部分占三分之一,越往后越重要。 记者:写《北京传》的时候,您会如何平衡它的学术性和文学性? 邱华栋:从语言上来说,我使用的是一种简洁明快且准确的文学性语言,这和学者的专著还是有区别的。我想有时一些非虚构题材恰恰需要由小说家来写,小说家的取材角度、写作能力会丰富非虚构写作的面貌。但我在后记里也说,每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有自己的北京经历与记忆,都可以写一本属于自己的《北京传》。 写作与练武,有奇妙的联系 记者:前段时间,您还出了一本短篇历史武侠小说集《十侠》,对于这本书,您最初的写作契机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38d8ea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