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糍 一、简介 中国麻糍作为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蒸熟,再反复揉搓等基本工艺制成的糯制食品。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以闽、粤、台、琼、浙最具有代表性。 它种类很多,有麻糍泻、麻糍滑、米筛花、麻糍食果等等,成品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不粘碗,不钉牙糊口,老小皆宜,食者无所禁忌,倍受人们欢迎。 二、历史由来 麻糍早在袭千年前的古越地匾已翘出现,成高富峙的一幢小吃.其中糯米做的叫麻糍,以晚米做的称年糕。清明做麻糍,过年做年糕,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待祭扫分,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民间所讲的“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之说盖出于此。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建国后,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 三、饮食文化 1、清明送麻糍 关于清明送麻糍,新昌县志中有“乡下有些男家给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以示家底殷实”的记载。这是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这一礼俗很早以前便在全县各地农村中流行。在嵊州市与新昌毗邻的农村中也如此。谁家要娶媳妇了,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来娶新媳妇过门了.女儿出嫁后,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据说这是预祝小俩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糯滋滋、甜丝丝。 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的作料。离清明节还五、六天就要安排送去,宁可早一天,不能迟一日.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叫做嵌糖麻糍。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捣得透一些,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大小要匀称,长短要致,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讲究。大多用团空(用篾编成,工艺精细,形似鞋篮)或切篮.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然后打好牢固的结(表示吉庆、结亲)。向女家送,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以表诚意.如新女婿因故无法亲自去,也有由兄弟代送的。女方向男家送,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 麻糍送到后,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分别向邻里家分过去,以表热情大方。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毛脚女婿",相互认识一番,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所以群众中还有“吃过清明糕,囡便养勿牢”之说。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总得分给邻里乡亲共享口福,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 2、麻糍节 麻糍节吃麻糍,这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它是来源于老佛节。 “老佛节”,起源于当地民间秋收后庆丰收祭拜天地神灵的仪式,已经沿袭了数百年。按照传统仪式,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席,准备祭祀用品,扛着神像游街.一些村民说,“老佛节”向来是村里最热闹的事,也是最“闹心"的事。前几年,“老佛节”都成了比面子的日子:谁家的客人多,谁家的面子就大。曾经有人家连摆一个星期的酒席,宴请客人数百之众。现在,为了保持民俗,而又不劳命伤财,就把老佛节定在几个特定的日子。如赵家一带的九月廿二,四都上余一带的十月初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6e8bba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