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在历代五岭交通格局变迁中的地位与人口迁移研究 摘要:通过阐述和梳理珠玑镇的历史沿革和在全国历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变迁,为编制珠玑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思路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1 引言 韶关南雄市珠玑镇地处广东省南雄市北面,地处大庾岭南麓,南临南雄盆地,境内沙水河自北向东南蜿蜒而过,同时梅关古道贯穿南北。镇域面积约222.5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约4.4万人,客家人口众多。珠玑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于2009年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广东省文化厅核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成为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省强调“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先后编制了多条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利用规划,而珠玑镇正是粤北古驿道中的重要节点。为此珠玑镇要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大力提升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品牌,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在编制《保护规划》之时,必须理清珠玑镇的历史沿革和在全国历史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变迁,对研究珠玑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有重要作用,也能为保护规划思路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因此,本文将针对珠玑在历代五岭交通格局变迁中的地位与人口迁移状况进行分析,为保护规划编制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 2地位变迁与人口迁移状况 在现代地理学中,“五岭”指南岭山脉中的五座重要的山岭,由西到东排列分别是越城岭(湘桂间)、都庞岭(湘桂间)、萌渚岭(湘桂间)、骑田岭(湘南)、大庾岭(赣粤间,腹地在江西大庾县),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而珠玑镇境内的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庚岭一段,横亘于广东江西两省之间。 自古以来五岭南北之间的交流必然依靠过岭通道。在流域空间上看,过岭通道主要形成了东西两个流域片区,西部主要由广东的西江漓江流域经过岭通道连接湖南的湘江流域,东部主要由广东的北江浈江流域经过岭通道连接江西的赣江流域。 自先秦时期到现代,过岭通道的形成和演变也体现了五岭交通格局的变迁,珠玑镇所在地域随着交通格局变迁,其地位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同时,随着交通格局的转换,全国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与珠玑镇有较大关系。 2.1南北初通:百越之地 据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考据和列举,先秦时期五条过岭通道由东至西包括①由福建长汀至广东梅州、龙川(穿越揭阳岭,不属于现代五岭);②江西大庾入广东韶关南雄的大庾岭道;③湖南郴州入广东连州(后称桂阳岭道,后分为两路,另一路沿武水而下);④湖南道州入广西贺州;⑤湖南全州入广西静江(今桂林市)。 先秦时期南北交流通道初开,除了楚国南下动作较大之外,岭南地区仍处于与中原地区相对隔绝的地位。 楚人越过五岭征服百越的时候,珠玑一带仍是南方氏族“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受到楚文化的影响,“百越”居民进一步摆脱了原始状态。同时,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也促使吴、越两国一些人口的南迁,与当地居民融合,初步将岭南和中原华夏文明联系在一起。 2.2重西轻东:大庾岭关下据点 秦汉时期由于灵渠的开发,西线流域片区的通道成为进入广西的重要通道;而在进入广东方面,此时由于大庾岭道较于桂阳岭道路途更远,而且未曾大幅整修,岭道狭窄,赣江水道也不利于航行,所以秦汉时期对桂阳岭道的重视程度更大,作出了多次修葺,也成为入粤的首选通道。 在人口迁徙方面,秦军控制岭南后为了充实稳定岭南三郡的人口,派遣了中原的15000名女子以及罪人,形成了中原人民向岭南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这些中原人民在岭南筑城建屋,发展生产,推动岭南进一步发展。秦末大乱,逃亡越人又在中站建立“梅鋗城”,落籍南雄。 此时,处在大庾岭南的珠玑镇地域,仍是作为一个关(横浦关)下之地而存在。虽然也是作为南北沟通主要通道之一的途经地域,但由于秦汉时期大庾岭道并非首选通道,沿线仍未产生大规模的开发活动,主要是作为驻守或南下的军队戎卒的驻居之地,人口主要分布在沙水河畔零星村落中。 2.3重东轻西:梅关古道上的串珠 隋唐时期海上贸易频繁,岭南地区的广州已经成为繁盛的港口城市。中原和岭南的关系已不再是由北向南单方输入的关系,而变成了南北均衡,交往频繁的局面。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开通大庾岭新道,即后人所述的梅关古道。梅关古道开通之后,位于东线的这条过岭通道在中国南北交通中地位越发重要,上升为主要的过岭通道,从唐代一直持续到宋元、明清时期。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内地人口向岭南的移民更加便捷。黄巢起义、五代动乱之际,避难的流民有一大部分取道江西进入韶州、珠玑巷地区,拉开了两宋岭南移民的序幕。到两宋期间,大量的中原士民也跟着开始向南方迁移。他们部分选择了江浙海道到达福建沿海一带定居,另一部分则选择更方便的陆路,在江西越过大庾岭进入粤北地区,先在珠玑巷一带落脚定居,然后陆续迁入珠江三角洲。 在另一个方向上,也有部分人口是从宋代的韶州、广州北上迁入珠玑巷,体现了南雄地区对移民的吸引力。 从大范围的地理格局看来,南北交流重心从西片流域地区转向了东片,集中在大庾岭-梅关古道-浈水这一新开凿的通道上;而从小范围的地理格局看来,珠玑巷地区所在的位置正好位于南雄县城和大庾岭中间,从古人的交通工具(步行、轿子、坐骑等)分析,该地区也正好是南来北往的长途行旅中需要歇脚的适当地点。因此,这个时期珠玑巷成为了主要的驿站,而珠玑镇境内梅关古道沿线的聚落点也成为了往来商客的主要停留点,逐渐形成了多处商铺街道,政府也按照聚落分布的位置设立了驿站,珠玑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地名。 珠玑地区逐渐积淀了多方家族文化、商旅文化和南北交流精神,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昌盛,据历史记载,珠玑巷最繁华时的店铺超过千家,“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正是其繁华时期的真实写照。 2.4古道衰落:寻根访祖的桑梓之乡 隋唐时期开始形成的交通格局,一直到元明清时期都未曾发生大的变化。直到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如轮船的使用带动海运的兴起,内陆的南北通道地位逐渐开始下降。近代五口通商,粤汉铁路通车,到新的区域性高快速路网建成,包括大庾岭道在内的南北过岭通道相继沉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作为一般的通行道路存在。 近现代珠玑地区的人口也随着几次大迁移后相对稳定下来。珠玑镇内古道沿线仍零星分布着部分当年未有迁移的住民,仍旧居住在较为典型的客家围屋村等聚落中。而珠玑巷则演化成为文化象征意义更为突出的一个共同家园,作为历年来外迁移民回归本源、寻根访祖的胜地。 3小结 珠玑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珠玑是古代中原和西南通往岭南的一个商业重镇,是中原南迁氏族的发祥之地,是广东省著名的“文化之乡”。在梳理珠玑的发展脉络和区域地位之后,方能为保护规划提供有效的价值特色支撑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南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 [2]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 年 [3]劉新光. 帝國路綫的選擇:歷代五嶺交通格局的變遷[J].国学学刊,2014(1) [4]蔡良军. 唐宋岭南联系内地交通线路的变迁与该地区经济重心的转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3) [5]王若枫、肖红:《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新路的政治文化意义》,《韶关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10 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6eca6e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