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锣鼓的背景

时间:2023-01-14 03:09: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韩城锣鼓的背景

韩城是中华史圣司马迁的故乡,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锣鼓之乡。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行鼓、阵鼓、围鼓等古老民间锣鼓艺术,在韩城流传至今。以粗犷、豪迈、剽悍著称的韩城行鼓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香港回归盛典、北京奥运会、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已成为韩城乃至我省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与鼓者是打击乐器,击之作响发声,特别是鼓声如雷,震撼人心,激发奋进。鼓乐历史久远,大概源于商周。在古代战争中,两军对垒相战,各有鼓车、以击鼓激发士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种类、用途、击法不断演进变化。从古到今,韩城锣鼓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到了明清时代,社火锣鼓基本形成定型,至今相对稳定,主要由鼓、锣、铙钹相配合,打击法有谱有名称,各不相同。韩城人有在节日欢庆之时闹社火敲锣鼓的风俗,锣鼓队总要尽情地表演一番。——鼓阵摆开、令旗挥舞、锣鼓齐鸣、气势恢宏,似黄河咆哮、如峡谷惊风,强劲刚烈的鼓点,带着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鼓手们敲到得意时,如醉如痴、狂跳狂舞、狂敲狂拍、醉鼓醉镲,是韩城社火锣鼓的最佳境界。 韩城锣鼓的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传承古蒙古士兵乐队的风格,具有民族性;

3)韩城行鼓的乐器具有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形成其简朴性特征; 4)鼓点的丰富多样性,从表达内容上、曲谱上均显其多样性;

5)表演风格上极富粗犷、豪爽、彪悍的特色;

6)因其花杆的加入,在人员、色彩、动感上均增加了视觉效果; 7)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纷纷加入锣鼓队,使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8)产业化特色日益明显。涌现出众多技艺高超的鼓王镲王锣王,出外授艺。优秀鼓队的参赛演出,使韩城行鼓走向了品牌化。 分布区域:

韩城行鼓在市内北塬一带多有分布,其中龙门镇的西塬村最为典型。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平原之东北隅,属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原、川、滩兼有。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是山区,群山起伏,山峦叠翠。东南部为黄土台原和河谷川道,地势平缓,水多土肥。全境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光照充足,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尤以红袍花椒驰名。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属陕西主要煤炭、钢铁、电力基地之一。 基本内容:

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余种,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走锣鼓》《呆锣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登峰造极,体现出一种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

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特别在表演的艺术效果上进行了深加工,增强了宏伟气势。 在表演时,韩城行鼓总离不了绕杆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增强视觉效果。身着艳服的姑娘,眼戴墨镜,手执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婀娜多姿,绕杆的阵


营与锣鼓队的阵营相互呼应,鼓声激越,铙钹声飞扬,几十杆甚至上百杆花杆合着鼓点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犹如黄河之水百舸争流,使锣鼓越敲越起劲越神气,让观者目不暇接,心情激荡。 历史渊源

韩城行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来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传统的表演,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韩城行鼓在历史上又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象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气十足。

解放后,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几十位衣着艳丽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更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韩城行鼓已日趋成熟。在韩城,起码有十数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几支突出的锣鼓队,已走出韩城,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锣王的美誉。这些队伍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1997年,韩城行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33月,文化部以韩城行鼓命名韩城市民间艺术之乡

陕西韩城是锣鼓之乡,在2010916号举办了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 韩城西塬村韩城行鼓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国内外出席演出,参加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

以表演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韩城行鼓还有桥南村的女子锣鼓队,全部为女子的队伍吼舞呐喊中巾帼不让须眉体现的淋漓尽致!

论文;对锣鼓承载者的分析

我们知道,人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是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和传承者,人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通过自身的口述、身体动作、观念等来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创造者与传承者是合一的、人与对象也是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传承人的要求也就更高。

如上所述,韩城行鼓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的本土化了,它已从最初的蒙古骑士喜庆军鼓乐的性质,演化为后来的当地社火锣鼓的一种,秉承热烈喜庆的特色并具有祭神的神圣感。热烈、喜庆伴随着发自心底的自由放达和豪迈之气,使其同时成为农家人自我宣泄的最佳方式,即此,老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都要试试身手。于是,这种民间样式就有了传承的基础。从其传承谱系上看,不外乎:师传、家传、祖传三种,师传属于徒弟拜师傅的传授样态,拜师傅有被动求学的因素,徒弟因喜好某种技艺而求教于师傅门下,希求通过拜师掌握此种技艺或谋生手段;家传大约以主动授艺为主,掌握技艺者属祖辈或父辈,他们觉得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78928d84868762caaed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