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设想和思考 作者:李光柯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第8期 李光柯 摘要:作为我国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改革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文章主要落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工作,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设想和相应的建议,以加快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设想;建议 事业单位是国家应用国有资产成立的服务于社会公益工作的组织部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也包含了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但其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部分,因此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尚未完善。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尚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现存在的会计法难以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经济行为,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法治意识。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依照法律办事的意识,即使出现了问题也不会深究;②财务信息存在不真实的现象;③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现存的管理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不符,执行力差,同时与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相差较大,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权威性。 (二)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不重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也没有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不严格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行事的危害性。同时,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只是进行简单的资金管理,使得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实现其对单位财务的监督控制职能,并且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的主观意志高于一切规定。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下。某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教育,甚至有的工作人员属于半路改行,其专业素质水平有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一定的执行力与创新意识。有些财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缺乏责任意识。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认为在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因此缺乏竞争意识和自我成长、培训意识,因此难以适应改革工作。 二、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确定严格的财务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有政府类、纯公益类、准公益类以及纯经营类等几大类型。政府类与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资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不会考虑资金盈利问题;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主要管理目标既包括资金效益最大化,又包括资金盈利最大化;纯经营类的事业单位与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相同,主要追求资金盈利的最大化,但会严格遵循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目标,不会对社会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二)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意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工作要求,同时也关乎到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方向,因此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财务管理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必须具备经济效益意识。利益回报是一个单位发展的必要前提,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意识,以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性发展;②竞争意识。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升竞争意识,保证事业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在严峻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③风险意识。任何形式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具备一定的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其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将工作重点放在风险管理中;④公关意识。合作是发展的前提,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协调好事业单位与其他有相关利益接触的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做好基础性财务管理工作。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的财务管理内容,政府类和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管理内容包括财务管理、报告管理以及收支管理等;纯经营类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管理内容包括成本管理、融资管理、风险管理等;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基本涵盖了上述两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 三、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才培训力度。人才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就需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并且还需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且落实轮训制度,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快速的适应岗位并且可以全面发展。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制定科学且完善的奖励制度,包括精神肯定和物质奖励等,从而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不断进取,完善自身的技能,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进程。 (二)加强投资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益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非经营资产管理是指对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利用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营性资产是合理应用资金进行相应的资产经营活动,保证资产效益最大化,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投资管理,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融资管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都来源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因此不需要进行融资管理,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预算补助,因此事业单位获得的预算资金减少,融资量增加。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大部分事业单位选择在银行贷款刺激单位发展,部分事业单位在银行欠下了高额的债务。事业单位应该将重点放在现金流量的管理上,尽可能的扩大融资渠道,同时在满足单位一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融资成本,将事业单位的融资风险降到最低。 (四)加强资金管理力度。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除了非财政性的资金之外还包括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专向资金管理等。加强资金管理是事业单位改革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资金管理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在保证资金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还应该协调好外部资金与内部资金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多种盈利性活动的正常开展,获得更多的效益。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树立独立意识与资金回报意识,在加强自身收益管理的同时不过分依赖财政,从而保证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五)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在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能从根本上改善事业单位中的腐败现象。会计核算制的重点在于财务收支监督,其主要目标是完成资金控制,因此推行该制度有利于统一核算与管理会计业务和账户,在保证资金管理效率的基础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证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特点,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加强投资、融资管理力度,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等策略,望能达到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晓南.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王超.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谢新景.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162-163.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74728be6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