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时间:2022-08-26 08:03: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树立起主体意识,了解自己并了解学习对象,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接受和谐统一,独立合作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導者、合作者、学习者集于一身,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赋予教学相长以新的内涵。



在10多年语文教学的探索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体态的和谐美——增强亲和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表情亲切自然,给人阳光般的感觉;言行举止得体大方,给人美的享受,那么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自然产生共鸣;容易激发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兴趣;容易展开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问题。



如果教师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阴沉着脸,那么这种情绪就会传染给学生,学生或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或沉默不语,消极应对。情绪污染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如此氛围,谈何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养性,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能够做到既温文尔雅,又激情满怀,使学生接受你,亲近你,喜欢你。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实现零距离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互动,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和尊严的威胁。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以参与者、交流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活跃、自由舒畅的课堂气氛,并在这种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的灵性。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无拘无束地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学《祝福》




时,要学生说说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反抗性。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三种。第一种认为祥林嫂没有明显的反抗性格,依据是她从婆家逃出做工,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碗饭吃以求生存,看不出有什么反抗性格。依据二是她被卖改嫁时,一路嚎、骂,出格也吵闹,以至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也并非出于对旧社会的反抗,作品中明确交代过,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也就是说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毒害,禁锢了她的思想,使她誓死不肯改嫁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等封建伦理观念。所以也不能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依据三是关于她对灵魂有无问题的疑惑,根本谈不上是对鬼神的否定,也不能说有反抗性。第二种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战斗色彩。其根据是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嫁时出格的吵闹——“一路上只是嚎,骂一头撞案角上,这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为了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涮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有不屈的反抗精神。第三种,认为祥林嫂对封建社会所给予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曾进行了不间断的抗争,不过这种反抗还是自发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带着浓重的封建色彩,实质是她倔强、不屈从的性格的反映……



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学生就不可能畅所欲言,语文课堂就不会有勃勃生机。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应一起愉快地学习,一起陶醉于美诗美文的世界之中,一起去发现和探求,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之花。



三、学习内容的和谐美——积淀更丰富

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新课程理念提倡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比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鉴赏杜甫《绝句二首》的其中一首——“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品读感受过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代文人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



四、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过程更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领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的自主学习过程。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如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根据学生的提问作了适当的筛选,设计了这样4个台阶式的问题:



1、别里科夫的生活都有哪些套子?

2、躲藏在套子最里层的是一个怎样的灵魂?

3、别里科夫所在的小城里,人们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4、别里科夫死了,一个礼拜还没过,生活又恢复了原样,装在套子里的人还很多,这是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分析,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婚事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编排,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教师致力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亲切、平等、丰富、流畅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心陶醉于其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双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b043563f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