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预习,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在黑板写上 村居)请大家看黑板,一齐读一下,还记得我们三年级学过的这首诗吗? 指名背 集体背 2、导入: 同学们学得很好,这是一首多么精彩的古诗呀,短短28个字,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童趣的画面,真不愧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的瑰宝呀。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不是诗,而是 词(板书),一首宋词,它与唐诗、元曲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结晶。 我们要学的这首词的题目也是《村居》,不过在的前面还要加上“清平乐”(板书),知道为什么吗?对了,这就是词的特别之处,词起源于唐代,到宋代发展到巅峰,人们写了词之后还要谱上曲子来唱,“清平乐”就是其是一种曲子,其它比如还有“西江月”、“菩萨蛮”、“永遇乐”“满江红”等等,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词牌名”。后面的“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现在明白了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风格清新的宋词。 3、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已作了预习,那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乡村的房子)你从题目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农村生活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有什么可写的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呀,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请看大屏幕(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朝廷采纳,并遭到打击,长期闲居江西上饶一带。他的词有的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有的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清平乐 村居》是农村词的代表之作。这首词就是他谪居江西,深感报国无门时的一篇作品。) 二、初步感知 1、你想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吗?(想) (音乐伴奏出示词,网上有的) 2、怎么样,这首词写得美吗? 1)我想考考大家刚才听得怎么样,请你告诉我这两个字(出示 剥 蓬)该如何读?指名学生读,然后区别出示 剥另外的音和蓬为什么读第二声,(板书 1 字音,学生组词)顺讲平仄和押韵的知识点。(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如,“小、草、好、媪;东、笼、蓬”) 2)词中还有几个生字,认识吗?(多媒体出示)指名读,组词 齐读 3)你在预习后还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自由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请大家把书打开,把词认认真真地读一遍,然后告诉我,你从中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2、学生自读,个别指导。 3、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个别画面(多媒体): 茅檐、小溪、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4、这些图美吗?如果。。。。。。我们把这些放在一起,大家再看一下如何?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指名交流)能用一个字谈谈吗?(美,爽。。。)如果用课文中的一个字,你觉得哪个字合适?(醉)这个醉是什么意思?谁醉了?为什么醉? 5、引发学生讨论,可以说是老夫妇酒醉,可能是老夫妇被眼前美景陶醉,可能是老夫妇为儿子的勤劳陶醉,可能是作者被眼前美景陶醉。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有道理就行,因为古往今来,为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有过争论,老师认为大家只要说得有理就行。现在请你告诉我,你醉了吗?为什么醉的? 6、:“醉”字真好啊,这里的一切让我们都醉了。那咱们就一起和这家翁媪聊聊。 1)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提问:“相媚好”什么意思?(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2)是呀,这两个老人家还真是好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下。“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7、听完了老人家的话,让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夸中儿:人不大,却也能帮家人干活,真是好样的,不愧是农民的儿子。) (可引入“夏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8、那小儿呢?他在干什么?他就不值得夸吗?(溪头卧剥莲蓬)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师:“卧”什么意思?(趴)如果这里直接用趴行不行?(“趴”没有“卧”好,不生动。)我们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躺”、“睡”)那用“躺”、“睡”好不好?为什么? 是呀,诗人在写作时还是十分讲究推敲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番。一个“卧”字,可以让人想到小儿可能是趴着,可能是躺着,还可能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这真是一个可爱小儿呀,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无赖”来形容他,你知道无赖是什么意思吗?读一读这句话,(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无赖”呢?(在理解“无赖”时,可让学生回忆《所见》、《池上》、《小儿垂钓》中孩童的形象) 9、再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559169b84ae45c3b358c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