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25 01:04:3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缺憾,也是一种美!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阳城县实验小学 张丽琴

今天上午,我和我班的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最大的麦穗》,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通过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后,我就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情况及教学效果及时同组内教师进行了请教、交流,并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思。说实话,自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有缺憾的公开课。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明智,不够到位: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存在“前松后紧”现象。这是由于我思想上的疏忽大意造成的。第一,我认为这仅仅是一节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没必要在时间安排上“精雕细琢”。所以课堂上我随心所欲任由学生发挥,自己没有把握时间,也没有提醒展示的小组注意时间。第二,我总认为六年级学生的展示已经到了一个自然的常规状态,平时怎么上公开课就应该怎么上。本着将真实的课堂展示出来的心理,这次没有提前分配展示任务,而是在课堂上才作分配,于是学生在预展、板书、展示、补充时就花费了一些时间。

二、小组合作探究费时稍多,影响了整节课的进度。其实,我的初衷是好的,为了能让展示提升课上学生展示讲解得更透彻,评价补充得更充分,长期以来,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利用一节课时间来自学、对学、群学(以4人小组为单位)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这节课完全




是属于学生的;然后在第二课时先组织展示大组(8人一组)合作探究,将两个小组在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大组里再次解决,达成共识;最后再选择学习任务进行预展、展示。平时他们只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探究,所以时间比较短,但也许这节是公开课的缘故,有的展示大组在合作探究完难题后都不敢公然坐下,就把导学案上所有的学习任务又交流了一遍(这是我课后才了解到的),所以花费的时间有点过长,是导致“前松后紧”现象的最直接原因。

三、个别小组虽抢到了展示机会,但展示并不如我意。比如第二个学习任务的展示,本来根据我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只需抓住重点句子就可以层层递进地为大家展示讲解,但没想到这组居然是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为大家详细分析,丝毫不漏过一个句子。展示时间不仅长,而且重点还不突出,不是我理想中的展示。

四、教学难点没有很好突破,只因时间仓促。第三个小组的展示内容是难点,本来应该让学生尽情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补充中碰撞出火花,而我,也准备在这个难点的理解上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但因为时间关系,我武断地制止了学生的补充,自己也不敢多强调,便匆忙让最后一组上去展示了。虽然第三个小组的成员也逐句讲解了那段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讲得也比较清楚,我也适时点明了中心,总结了板书,但总感觉在这个难点的理解上老师没有着重强调很遗憾。

虽然同事们笑称平时的真实课堂就是这样磨磨蹭蹭,时间不足,一节课展示任务还没完成就下课了,但我知道,这应该是可以避免的。深刻反思后,我心里明朗了许多,反倒很感谢这堂有缺憾的常态课,




它让我看到了我在课改路上的诸多问题,从而引领我不断改进;它让我明白了即使很小的事情也应该认真对待,抓住眼前机遇,方能摘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看来,缺憾,也是一种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0021e367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