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差异对日汉翻译的影响研究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义,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内容的一门学问。它属于一种语际信息交流的活动。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及“等价”理论,指出“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这一理论不着眼于形式上的统一,而是强调读者读后的反应。这一理论尤其适合数字文化差异较大的日汉翻译活动。 数的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计数的需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它在推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数文化。世界通用的数字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伴随意义,同一数字反映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引发不同的联想,为此而产生的数字崇拜和禁忌也迥然不同。 数字一直以来都和大众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用于计算,而且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喜爱吉祥数字的观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数字观。中日两国虽然说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地理位置也很近,人们对数字的喜好和忌讳却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崇尚对偶、崇尚对称的观念非常浓厚。俗话说“好事成双”,从古代起人们就认为偶数(双数)好,奇数(单数)不好,所以运气不好叫做“不偶”。我们常说的“二龙戏珠”、“二泉映月”,这都能给人一个完美的印象。假如我们说“一龙戏珠”、“一泉映月”就没有意境,甚至觉得不可接受。中国人崇尚偶数,以偶数为吉的数字观念中蕴涵着传统的中国文化,比如说结婚宴席要办成偶的桌数;设宴待客要做偶数(2、4、6、8、10道)菜肴,出单则谓之不恭;结婚贺喜、走亲访友要送偶数的礼品,寄予好事成双的愿望。否则会被怀疑不懂常识,或被认为故意讨人嫌,只有送双才合乎情理。这种喜双乐偶的社会风俗与自古以来无论什么都喜欢成双成对、喜欢对称的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偶数吉祥的观念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还有很多,一言一行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得到贯彻,有时你可能是潜意识的。例如吃饭时客人不慎把一支筷子弄掉了,主人换筷子就一般不会拿一支来配上使用,而应换两支(一双),这也是一种对客人的尊敬吧。就连奥运会开幕也选在2008年8月8日,据说当天登记结婚的新人也非常的多。反应中国人喜欢偶数事物的语言是极多的。例如:洛阳的牡丹,福州的水仙,杭州的菊花,云南大理的山茶花被称为“四大名花”。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辉煌,这其中书院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比较有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篙阳书院、应天府书院被称为“四大书院”。以及书道的四书体等等。 与中国人喜爱偶数相反,日本人崇尚奇数,自古以来就有以奇数为吉为美的数字观念。在日本的传统文化“花道”中,插花的支数(日语里面叫“丁数”) 基本上都是奇数。因为自古以来他们认为可以分割的双数为阴数,不可分割的单数为阳数,而阳数象征吉祥。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诗歌“和歌”和“俳句”。“和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0c9121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