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它在中国历史文学发展进程中,起着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 《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言为主、按国别编纂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名著。它既不同于《左传》的严谨简约,又有别于《国语》的朴实平和,而具有铺排渲染、宏丽恣肆的特点,陈说事理纵横捭阖,体情状物酣畅淋漓。它的出现,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总的说来,纵横家的思想比较突出,就是说,它反映了战国以来游士、策士的思想特点。战国时代的策士多为政治活动家,或主合纵以抗秦,或主连横以事秦,巧言善辩,长于机谋,奔走于列国之界,游说于君臣之间,捕捉时机,因势利导,以动听的辞令打动统治者,从而说服对方,使其按自己的主张和谋略行事。“士”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游说,为了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策谋方略为国君所用,他们自然十分注意言谈游说的技巧,精心结撰,妙在论理,巧于辞令,加之作者的饰言润色,使得《战国策》的文章更富文采,文学意味更浓。它兼有《左传》、《国语》的记事记言之长,同时,“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无论在论理的婉曲从容,还是语言艺术的圆熟精妙,《战国策》都显示出长足的进步,堪称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出类拔萃之作。。就语言而论,《战国策》之文大都放言无惮,绝少掩饰,文辞铺张扬厉,气势恢宏,且又精炼传神,形象生动,富于华彩,其语言艺术的精熟富丽,也大大超过了先秦其它几部历史散文,首先,《战国策》之文,大都放言无忌,文辞不怎么太加修饰,也绝少掩饰,比较赤裸裸,特别是一些策士之辞,游士之言,在这面更是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在以前的文章中极少看到,《战国策》中的许多文章,都敢于当面直斥庸主,抨击昏君,或斥其荒淫误国的丑行,或宣扬君轻士贵的思想,有的地方甚至很粗野,连个人的某些隐私也都和盘端出。放言无惮到这种地步,实属罕见。其次,《战国策》的文章,文笔酣畅,纵横捭阖,语言铺张扬厉,辩丽恣肆,气势磅礴,颇多骈辞俪句,词汇丰富,句式整饬华美,带有鲜明的纵横家的语言特色[5]。《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说辞,动辄天下古今,东西南北,山川形胜,利甲精兵,人情风物,大笔挥洒,纵横驰骋。最后,《战国策》中的记言说理,好用许多精当贴切、生动浅显的譬喻以及优美的传说,有趣的寓言故事等,妙在设喻,巧于作比,寓理于形,语言生动形象,绚丽多彩,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秦游说齐宣王时所称: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连用三个比喻,极言兵器劲疾迅猛的威力。又如《庄辛说楚襄王》:为了加强说服的力量,指明事情的严重程度,促使襄王震惊感悟,改弦更张,庄辛排用蜻蛉、黄雀、黄鹄、蔡灵侯等层层比喻,由小到大,以物比人,借古喻今,说明只图眼前享乐,对敌人丧失警惕,就必然招致严重祸患的道理[2](P232-233)。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浅近易晓,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成串的形容、博喻,在以前的文章中没有,是《战国策》中出现的一些新的东西。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大都忙于战事,文化教养一般都不很高,讲些寻常通俗的寓言故事,他们容易领会,也便于游说者进言。因而,《战国策》中多用寓言,善于讲些小故事,如脍炙人口的“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等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中。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既可以节省文辞,又使抽象的道理显得明晰而有情趣,兴味隐跃,入情入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P324)。此外,《战国策》还常常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引用《诗》、《书》、成语和民间谣谚,把古语、今语、口语、警策语等自然和谐地熔为一炉,构成浑然完美的艺术整体,迸发出朴素而迷人的艺术光彩和无尽魅力。《战国策》的语言艺术运用到如此娴熟的地步,说明散文发展到战国末期,已有相当高的成就,显示了长足的进步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既是辞说,那么文辞技巧便是重要的部分之一。 《战国策》的文辞,生动精炼,简明流利,而又含义隐微,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明人李梦阳认为,《战国策》可供学习的特点有四,其中之一就是文辞的巧妙,他说:是策也,有竟日之难辨,而一言之遂白者。是以文卿墨儒,服其意渊,耽其体筒。转者法其宛,帝者祖其透,盖言巧也。故曰:模辞者巧。李梦阳确实指出了它运用语言的特色.当时的策士,往往仅用几句简单的话,就能解决极重大的政治问题,其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由于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具体化,是听者易于从感性认识中去理解问题的实质。其中,《战国策》的文辞最为突出且流传最广的就是形象语言的运用。 一 善于运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鲜明警觉而富有启发性。再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寓言故事的运用,历来家喻户晓。 《战国策》一书中的寓言故事据研究家统计共有五十四则,又有人统计为七十四则,去其重复,仍有七十多则。而《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大多不是独立成章,只是说客策士们引譬设喻之用,为他们论述道理时做注脚和补充。但从文章中摘录出来,又有独立性,自成首尾完整的,精彩迷人的故事。其寓言故事,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涉及面较广,好似随手拈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二 善用比喻、夸张等多样化修辞手段,把更为抽象的理论阐述的更加的透彻,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战国策》中形象语言的生动的运用,使作品短小精悍,但谈的都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严肃的人生道理。它们的表现形式如此生动和富有艺术魅力,所以能将人们引到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熊先光在《战国策研究与选择》中说:《战国策》之文,沉而快,熊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评论《战国策》的语言说:其文字无不委曲达情,委婉尽意,而又明快流畅,富于波澜。 《左传》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形象色彩更近一筹。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总之,《战国策》的语言富有真正的形象美,自成一代文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41d211336c1eb91a375d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