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课中进步 在反思中成长 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在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数学卷书中我领略了黄爱华、华应龙、刘德武、张齐华等一批大师、名师的课堂实录。名师们精妙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以及各位聆听老师们的评课,无不让我由衷的赞叹。 全书分三篇引领我走进名师课堂,第一篇:品味细节的精彩;第二篇:教法的完美与缺憾;第三篇: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篇篇经典、篇篇精彩,让我一次又一次的享受着课堂教学的精神大餐。 一、 细节,让课堂妙笔生花 《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篇中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在执教《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黄老师让两个队进行比赛,规则是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结果长江队是9130,黄河队是4652,比赛结果不言而喻。可是正当大家为自己取得成绩高兴时,黄河队的一名学生将4652的数字调整成为6542,虽然这样的操作对最终结果无关紧要,但仍立即引起长江队的不服,对此,黄老师并没有以 “权威者”的身份妄加定论,而是把问题交还给学生。那位学生的理由是:这样虽然我们仍然是输了,却可以少输点。黄老师立刻肯定了他的说法老师立刻肯定了他的说法。面对这一小小的突发事件,黄老师能敏锐洞察到,并能灵活机智地应对,这种细节恰恰是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育能力的一种诠释,更是教育智慧所营造的氛围。试想,若不是黄老师给了那个男孩表达的机会,又有谁能知道他的心中所想?又怎能充分的挖掘孩子的潜力。 反思自己的课堂,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我的处理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有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一节好课里,需要教师关注每一处细节,才真正彰显出教学的智慧。 二、 方法,让课堂精彩灵动 《抓住细节与忽略细节的差异》中两位名师执教《射线和角》。手电筒的光可以看做射线?A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生1:太阳光。生2:红外线。生3:手电筒的光。……(老师听了学生的回答显然很满意,大大地表扬了学生)B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生:手电筒的光。师:太巧了,今天老师就带了一只小手电筒,(教师随手打亮手电筒,对准墙壁,墙上出现光点)是射线嘛?生1:是。生2: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被墙壁挡住了,不能无限延长。(随后学生进行一番争议,最后一致同意生2看法)师:(教师有意的移动小手电筒,最后让小手电筒对准窗户向外射)现在小手电筒的光穿过窗户,,穿过……现在小手电筒的光是什么线?生:射线。在本细节中,当学生说手电筒的光是射线时,两位老师的处理是不同的。A教师满足于学生的回答,B教师把学生回答的这一信息当做一种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挖掘和利用,通过教师的演示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明白了:怎样的情况下手电筒的光是线段,怎样的情况下手电筒的光是射线。从而学生对射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线段和射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可见对细节的设计和捕捉时教师智慧的呈现,细节的处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抓住一个细节,往往能生成精彩的环节,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 反思,让教师成长飞翔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 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是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这样不仅能培养起随时开展教学反思的习惯,更能使我们逐渐向研究型教师靠拢。 反思篇中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9的乘法口诀》后,从注重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内在规律、记忆及应用四个方面总结出“力求让学生学以致用”,和周长。反思篇中青年名师张齐华老师《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反思,“数学文化原来也可以很朴素”让我们领悟到数学之最为动人处,不在于它外在的华美,而恰在于其内在的丰富,一种可以将人类的智力发挥到极致的内在气韵。 曾经自己也写过不少反思,但里面没有坚持,更多的只是完成任务;曾经自己课堂上也有很多的灵动和困惑,可是往往疏于动笔,所以没有积淀;感谢雷玲老师、感谢书里的作者和名师,更感谢迎江区教育局及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经典书籍,让我们足不出户去领略大师的风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5f1916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