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艺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留白”是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 是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地流出 “空白” ,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 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作画是这样 , 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多元性、艺术性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元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 不必全盘授予 , 而应相机诱导 , 留出一片“空白”。 下面 , 我就古诗词教学中 “留白”艺术的运用 , 谈谈自己的一点认 识。 一、巧用导入处“留白” ,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想象美 导入处创设意境意在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 促进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人本心理学者认为 : 把人的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 ,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因而 , 教师如能在古诗词鉴赏课教学时 , 巧用“留白”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想象之美, 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 我在教授《观沧海》一课时 , 首先我选择了一个有关大海、 秋风、天空、日月星辰的视频资料 , 在学生观看视频画面的同时 , 听配 乐朗读诗文。进而 , 我引导学生说道 :“亲爱的同学们 , 大海雄浑开阔、 苍凉慷慨、气势宏大、力量惊人 , 有哪位同学见过大海 , 请说说你心中 的大海 ?”有同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了内心的大海。接下来我说 道: “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观沧海》 , 你有哪些问题想质疑 ?”同学们 纷纷站起来说道 : “作者在何处观的沧海 ?”;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观的沧海 ?”; “作者观沧海时的心情是什么 ?”。这个导入部分。我用时不多 , 而学生在静默欣赏的同时 , 早已构建出不同的大海 , 并从文题中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 , 学生能够去思考、去质疑 ,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文 , 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二、利用词句处“留白” ,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意境美 人常说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诗读的就是一个味 , 读出诗的意境美。而现行的语文教学中 , 教师受升学任务的压力 , 过分注重字、词、句的翻译 , 把古诗词讲的支离破碎 , 没有推敲出“词句”中所表达出的意境美。别林斯基说 : “在诗中 , 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 , 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古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 , 借助想象去理解 , 感受诗中此景此人的心情, 进而挖掘出诗歌的主题。 例如 : 我在听一个青年教师在教授 《饮湖上初晴后雨》 时, 就有很深的感触。他在讲解“水光潋滟晴方好”时 , 首先提问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有没有哪位同学注意到诗中哪一句是描写西湖晴天的景 色?”。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该句。接着教师质疑 : “你是怎么知道的 ?”。 学生答 : “晴方好”。教师继续让学生借助注释说一说“晴方好”的意 思。然后问 : “那西湖的晴天是什么样子的 , 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抓住了“水光潋滟”。这是, 教师没有就此罢休 , 而是继续探究。“你还能用其他词语或自己的话来形容波光闪动的湖面吗 ?”教师问道。 学生形容完后 , 教师再问 :“同学们 ,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 在灿烂的 阳光下、在秀美的西湖上自由飞翔 , 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 , 你还会看到 哪些美景 ?拿起手中的笔 , 用两三句话 , 写一写晴天西湖的美丽。 ”在这 节课上 , 教师能够抓住“潋滟”两字“留白” ,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 象空间 , 感受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运用结尾处“留白” ,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回味美 中国历代文人对古诗词的结尾是相当重视的 , 白居易就曾说过 : “卒章显其志。”。由于历代文人的刻意追求 , 这就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尾变化多端 , 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 形成“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因此 , 教师如果能在诗歌结尾处巧妙“留白”。让学生回味古诗歌的妙处 , 注重对古诗歌意蕴做更深的挖 掘, 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 我们常用续写的方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 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 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 如对《卖炭翁》的续写。再有 , 就是选出情感逆转十分强烈的结尾巧妙 “留白”。古人写诗词 , 期间看似平 淡, 诗人总是在结尾处笔锋陡然一转 , 表现出自己的写作意图。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抓住古诗词中关键理解中心的句子 , 深入地进行探究。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上阕写看剑、吹角、分食、奏乐、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 , 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 “沙场秋点兵”更是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领形象。下 阕写景、写弓 , 烘托出人物的意气风发、 英勇无畏。“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则直抒胸臆 , 把现实的无奈 , 在梦中实现 , 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 , 一句“可怜白发生” , 陡地一转 , 化雄壮为悲壮 , 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至此 , 教师若能够联系辛弃疾的《摸 鱼儿 * 更能消几番风雨》模仿作者清醒后让学生写写一段的感悟 , 留给 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 那么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便跃然纸上 , 品出了 作者的初衷。 总之 , 古诗歌教学留白艺术的实施 , 对于古诗歌教学赏析的多样 性、审美追求 , 有着十分有益的帮助。 老子说 :“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希望我们教师能够留给学生一方广阔的天空 , 实现教学的新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5fd5dc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