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 一次教研活动中, 关于“太阳视运动轨迹”这一知识点的 教学引起了备课组老师的争议。 有人认为高考未必会考, 讲了学 生也不一定能懂, 课堂上一带而过就可以, 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 也有人觉得, 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 能力。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一、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 知和地理实践力。 人地观念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价值观; 综 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分析、 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 人地关系 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地理实践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 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的能力。 二、高考题中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体现 全国卷的高考地理试题是如何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 试题中的呢?笔者以 2016 年全国文综卷第 37题为例进行分析。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 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 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图(图略)示意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 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1. 区域认知能力的渗透为:第( 1)小题以区域为背景,考 查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解答本题时,学生必须通过文字材料(陕 西南部秦岭地区)及区域定位(?对定位、相对定位)的知识来 认识该区域。 考生需能够从时空角度, 运用图表等工具与适当的 认知方式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 比较区域差异并能 够解释其原因。试题明确要求考生“描述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这是对区域时空发展变化认知的一种考查, 看似简单的“看图说 话”,实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要求考生对区域变化的规律 做出恰当描述,即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 综合思维:第( 2)小题本质上要求考生分析人类活动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个区域中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该设问要求考生运用综合思维,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问题、了解 成因,熟知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会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现 象,并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地理现象的发生、 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 3. 人地观念:第( 3)小题考查考生结合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分析人地关系失协的内在原因, 针对区域开发中存在的人地关系 问题,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 4.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必备内涵 之一,也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通过“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 物栖息地保护”这一设问, 引导考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 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为实际 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够学 有所用。 A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c0edd0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