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寓言之《叶公好龙》篇

时间:2022-07-26 10:06:4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颠覆寓言之《叶公好龙》篇

作者:候宇岚

来源:《教育·读写生活》2020年第03

很多人问如何才能用提问的方法和孩子讨论。技巧很简单,就是抛弃成见,审视事实,这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达到的。

寓言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类型,它出于一种急迫表达观点的欲望。如果仔细审视我们在生活中的对话,你会发现你可能也生产过各种各样的寓言。寓言产生的心理机制可能是偏狭的,创作机制可能是鲁莽的,但传播很广的寓言往往具备了耐人寻味的拓展和反思的空间。 中国的成语是一个寓言大资料库。我还记得小时候翻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朝三暮四,坐井观天等等故事,脑子里一再冒出来的疑问是:这家伙是傻子么?

我小时候没有亲子阅读这回事,看书都靠自己琢磨,这家伙是傻子的疑问也只能自己在脑子里过一遍,不会去深究。

终于有一天我为了嘲笑阿蒙(他很喜欢三角龙,但是在博物馆里看到三角龙吓得抱住我大腿),把葉公好龙的故事给他讲了一遍,这时我小时候的疑问又浮上了心头。 如果我们看故事本身,而不是管它的寓意,这个故事的讨论空间就大多了。

直奔主题,问孩子你觉得叶公是真的喜欢龙吗?是一种固定思维,直接设定了故事的答案。但是寓言的答案跟寓言故事本身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很多时候来自于讲故事人的刻意设定,就像我刚刚说的:寓言产生的心理机制可能是偏狭的,创作机制可能是鲁莽的。

适合孩子的提问是先围绕事实来提问,比如问孩子叶公为什么看到龙那么害怕?他担心什么?这样的问题更贴近孩子的心理。

很多孩子会回到文本本身去寻找答案,比如说龙把头钻进窗子尾巴冲进大堂,恶形恶状非常吓人;有的孩子可能会展开联想,认为龙很可能要吃掉叶公。

那么接下去的问题可以是:龙是要来吓叶公吗?或者是,龙会吃掉叶公吗?

不管孩子怎么回答,都可以带孩子回到文本寻找证据。因为回答任何问题不能出于自己的胡思乱想,而是要寻找证据。这种观念要不停地传递给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个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76defc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