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

时间:2023-12-23 14:1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但都承认人们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获得的。交流使人们沟通,而文化使他们分开。几千年来,家庭是中国社会组织的中心,中国家庭长期以来如同组织严密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均从中利用各自的资源来满足心理、社交与物质上的需要。传统上,当父辈老迈,便由年轻一代赡养。年轻一代有义务尊重,顺从,提升父母与祖先的公共声望,生育男性继承人传宗接代,与父母一起生活,不论他们是健康还是抱恙都细心照顾。但是当中西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中国人这种传统家庭观念与西方人的观念之间的矛盾便会凸现出来。

《推手》这部电影是李安的处女作,它借由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传承与后天的西方生活习惯的碰撞,来揭示文化冲突带来的亲情问题。老朱的儿子晓生在美国打拼多年,为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同时也是怕父亲年老退休后孤独,便决定把老人接来过几年好日子。来美后,老朱赋闲在家,无事可干,每天只好打太极、听京剧、练书法,无意中打搅了作家儿媳玛莎的清净。老朱与儿媳间的冲突越来越多,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教育下一代孙子,都存在很大的观念上的差异。经历一系列事后,儿子晓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决定的正确性,他甚至想到要把老朱送往老人公寓。晓生维护自己新建的这个家的安宁的同时,也背叛了父亲和传统伦理的孝道。后来老朱执意独立生活,寓居唐人街公寓,中国式的家庭理想在美利坚的环境下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妥协。 中国父亲与美国媳妇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反映了众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家庭所共同面临的文化隔阂问题,下面从不同侧面就电影中主人公对家庭这一概念的东西方不同理解进行一一解读。 家庭空间。“家”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是寻求安定与庇护的地方。在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里,四代同堂是人生幸福之一,这意味着共享空间和一起活动。于是老朱在与美国媳妇共处一室的时候,安然地打太极、练书法、听京剧、煮中国式的饭菜。他在这样的空间里悠然自得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享受三代同堂带给他的幸福,却完全没有考虑到玛莎的感受。因为在中国,个人的生活是与家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然而对于玛莎来说,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个人的意志也应该被尊重,也应该享有私人的空间。她是位自由作家,需要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但是公公加入构成的三代同堂使她感到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写作活动受到影响。在她看来老朱只是个陌生人,却突然闯进了她的生活,所以才会情绪不稳。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人性自由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反映到社会最小单位——家庭中,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结构成为主要形式。在这单一的结构方式中,更强调人性自由的个性存在。这种个性自由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当今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出现。现代西方家庭模式大部分是一对夫妇或者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老人和成年子女被排除在外,形成了封闭、独立的结构,忽略代际的联系,造成西方家庭感情的淡薄。西方性解放等观念造成家庭的破裂和家庭成员缺乏沟通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家庭成员等级。在多数中国人的信念中,外界是陌生的,重要的是家庭的稳定与亲人间关系的和谐,他们的一生,就是在为家的完整与延续而苦心经营着。家庭成员是分等级的,父辈的权威高于晚辈。父辈因为年老而受到晚辈的包容、尊敬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哪怕成家立,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因而在《推手》中我们看到老朱早年舍妻护子,晚年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为的就是在儿子身边安度晚年、受儿子照顾。晓生为此感念一生,要把老朱接来美国享福,都是出于这种中国式的家庭观。国传统社会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


值机制。长辈的权威和权利得到坚决的维护,老人处于社会尊重和关怀的优势地位。而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是相互对等的,他们讲求相互之间的平等,自由。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等职责,子女或其他人有权利去法院控告他们。如果父母的品行和行为值得子女敬重,这会引发子女对父母的爱戴和尊敬。这种感情有清还债务、报恩与友爱的成分,但本质上是友爱。友爱倾向于友爱双方平等交流,父母承认子女的独立人格,子女也了解父母的整体心境。虽然父母期望子女的友爱,但父母却不能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家庭的核心,父权秩序不可侵犯。但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于家庭观念的改变,中西文化的碰撞影响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一样,华人的家庭关系面临着变异和重构。而父亲,正处于这种冲撞的中心,在家庭中一家之长的地位被动摇,以父亲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模式被解构,与之相连的崇尚孝道的家庭伦理道德也被颠覆。家是由一对成年的男女离开自己的父母独立组成的,不存在与年老的父母同住的观念,家庭成员的等级之分并不明显。于是玛莎对老朱来自己家里养老的事情并不理解,经常游说丈夫把老朱送到老人院去。对于老朱的日常生活需要照顾缺乏耐心,她厌倦老朱犹如一个事事需要她看护的宝宝。

传宗接代。老朱宠溺孙子,已经使玛莎不满,老朱看孙子的裤裆一事,更是激起了玛莎强烈的反感。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男性之间的身体禁忌比男女之间的身体禁忌来得宽松,作为爷爷的老朱看孙子的裤裆并表达出传宗接代的愿望是一种天伦之乐的表现。虽然儒、道、禅在“家”的结构上有着不同的解释,但由于“君本”社会体制的延续,造成了中国社会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家”结构。即以父——子为主轴的关系组成。同时确定了这种关系之“家”的结构的文化特质:父权秩序不可侵犯和传宗接代。而作为美国人的玛莎却感到愤怒和难以理解,西方人认为,即使是小孩子也要遵守男性之间的身体禁忌,传宗接代并不由父辈的意志来决定,而应该是孩子本人的意志来决定的。

家族理想。东西方的尽孝准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传统的亚洲人来说,家庭是生活的中;但对美国主流文化来说,这不是会影响到决策的社会结构。在西方国家,孝顺意味着当父母在生活无法自理时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在蕴含着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东方文化中,尽孝是用来彰显子女对父母之爱的标准。在西方,老一辈大都依靠退休金或社会福利金获取生活来,换句话说,赡养老人是社会的责任。但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农村老人没有社会福利,不得不依靠子女的经济援助。即使父母没有经济困难,婚姻法也规定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老人。影片中老人无法被美国儿媳接受也不奇怪了。玛莎的职业特点就是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写作,要一个自由与宽松的环境,但公公的加入构成的三代同堂的结构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由于老朱不懂英语,所以他们之间极少交流。在她看来,公公是个陌生人,经常影响她工作,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经常产生矛盾。当然,玛莎并不是个自私的女子,而是典型的美国人。当老朱深知“三世同堂”、和睦相处的生活愿望已经破灭时,他不愿再回儿子的家,而是一人独处,以教授太极拳谋生。中国传统文化教养在美国文化后天的熏陶下,最终演变成中国人眼中对亲情的背叛。当年轻夫妇发现老人失踪时,玛莎也觉得难过和内疚。她是造成公公出走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玛莎并非不可理喻。显然,身处异国他乡,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国传统家庭的解体和传统理想的幻灭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家庭观念里,这样的晚年的是凄凉的。

片尾当玛莎在生活上的压力解决(书出版并获得好评)之后,有了对老朱的歉意,这不失为美式文化与中式文化的相互妥协,相互融合的一种。这种妥协从小孩的双语学习各占一部分时间,到玛莎与琳达共用中国茶具,都存在其中。此时,融合开始从生活方式进入到彼此内心。另外老朱带的太极拳班中出现了美国学生,也表达了一种文化间相互学习相融合的希望。影片用“推手”做片名,借此隐喻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妥协、宽容的复杂关系。如何去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全世界各个文化背景中人们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李安从“推手”这


样一个中国太极拳的运动中悟出了家庭成员间如何来平衡和协调。

(作者简介:杨敬伟,华北煤炭医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常健,华北煤炭医学院外语系助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d20c1fb7360b4c2e3f64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