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逸事

时间:2022-12-22 20:1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陈寅恪逸事

⊙史飞翔

根据鲁迅日记,191546日鲁迅“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但陈寅恪从来不谈此事。有人问起,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陈寅恪在柏林时,和周恩来在同一个桌子上吃过饭;在北京时,与蔡锷有过往来„„对于这些常人看来脸上贴金的事,陈寅恪向来很少向外人说起。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有意思的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布包。

1928年,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一到任就去拜访陈寅恪。当时陈寅恪的一些弟子也在场。罗家伦送给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随手翻了翻说:“志希(罗家伦的字),我送你一联如何?”罗家伦说:“甚好,我即刻去买上好的宣纸来。陈寅恪说:“不用了,你听着: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上下联中,正好将罗家伦名字中的“家”、“伦”二字嵌入,可谓绝妙。罗家伦听罢,大笑不止。这时陈寅恪又说:“我再送你一个匾额:儒将风流。”见罗家伦不解,陈寅恪笑着解释说:“你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太太,正是风流。”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寅恪一家困居香港,食品奇缺。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陈寅恪。军部于是给香港司令部行文,令司令部派宪兵为陈寅恪送去多袋面粉意欲拉拢,但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另,抗战时期,蒋介石几次辗转托人请陈寅恪写《唐太宗传》陈寅恪坚决拒绝。 1945年,季羡林结束十年留德生涯,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羡林的学业,但听说季羡林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是自己的同学,便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地将季羡林推荐给胡适,从而使季羡林顺利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更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季羡林晚年追忆陈寅恪时深情地说:“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话,我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 上世纪50年代陈寅恪担任岭南大学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他当时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由于内容深奥很多学生都不敢选修他的课。每门课程最多也就五六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一个人。但陈寅恪仍认真开课,绝不马虎。每一节课都进行精心准备,开列许多参考书目,讲课要点也会工工整整让人抄写在走廊的黑板上。双眼失明加上腿脚也


不方便,陈寅恪平时多在寓所楼下读书研究,但每逢学生到家里来听课,他就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将唐装换成长衫,然后才缓缓下楼授课。

1955年,时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的杜国庠同志打电话给王则楚,希望与陈寅恪先生见见面。王则楚想陈先生的脾气很大,不一定答应会面,就回答说自己先去联系一下。王则楚向陈寅恪转达了杜国庠的意愿后,陈寅恪说:“杜国庠倒是个读书人,可以和他见面谈谈。”

有一位大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吾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德尤不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说这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陈寅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24363c667ec102de3bd8917.html